5.“當官不像官”,綠水青山樹豐碑(1)
掌握權力,往往會使人們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增加自信,但也很容易走向自醉、自傲、自負,以為自己的本事大得不得了了,權力大得不得了了,地位也高得不得了了,飄飄然,不知所以。***但其實,“宦海沉浮”可能就在一瞬間。為什麼?根本問題就在於,每個官員的權力都是別人給的。誰給的?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這個“誰”是不同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在黨的領導下,人民建立新中國,組建了國家的權力機構,並根據一定的法律制度,將權力層層分解,授予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授予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由我們來具體地實施。正是有這樣的權力授受關係,我們的幹部也才有了由職務而表現出來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等等。
楊善洲對權利看得很淡,他知道“官架子”都是虛的,只有質樸和謙恭才是他的歸宿。楊善洲的小名叫“馬樁”,走出家鄉多年擔任保山最大的官后,他依然是群眾心中那個樸實的農村娃。看到群眾挖地,他就舉起鋤頭跟他們干一會兒;看到群眾在插秧,他就捲起袖子、挽起褲腿和他們栽幾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鏨子、鐵鎚敲打起來……
施甸建縣之初,民間運輸大量靠騾子和馬車。一天午飯後,施甸街趙家門前有位趕馬車的師傅想釘馬掌,卻無人相助,難以操作。正當他愁時,有人從旁邊的楊家村進街小道走出,於是趕緊上去求助。來人二話不說走到馬前,伸手端起馬腳,擺出前弓箭步的架勢,以膝蓋作支撐。釘完馬掌后,幫忙的人站起身來拍拍褲子上的土就離開了。幫忙的人前腳剛走,就有過路人湊到趕馬車的師傅跟前搭話:“你可知道幫你釘掌的人是哪個?”“不知道。”“縣委書記楊善洲。”趕馬車的人愣了片刻感慨地說:“一點官架子沒有,是個好官。”
**人的“范兒”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官僚主義。**同志說:“領導人不能同人民分開,而是人民的一部分”。歷史雄辯地證明,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眾會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楊善洲當了官,而且是廳官,他的“范兒”,似乎在一些人的眼裏看來是那麼的“不倫不類”:一是堅持自己是人民的官,杜絕優親厚友,為家裏的親戚朋友使不上半分勁;二是始終如一的保持人民本色,頭戴草帽,腳穿草鞋深入基層,堅持同人民群眾一道同吃、同住、同勞動;三是始終堅持將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在其位時心存內疚幫助自己的家鄉不夠,退下位來,用自己年屆花甲的身軀義務為家鄉種樹二十年兌現承諾,這就是楊善洲同志,這就是一個廳官,這就是一個黨的領導幹部的“范兒”。
我們黨的領導幹部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要真心誠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活和生產問題。要組織、領導和幫助人民展生產、改善生活、提高文化,解決油鹽柴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吃飯穿衣的問題、生孩子的問題、讀書上學的問題、生瘡害病的問題。而不是講特權、趕時髦、擺架子,處處做起領導幹部的“模樣”,脫離基層,脫離群眾。
在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迹中,楊善洲同志當不當官都要為黨和人民幹事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令人敬佩不已。楊善洲由土改小組長起步,30餘年間一步步走上更加重要的領導崗位,擔任地委領導超過20年。退休了,又鍥而不捨、戰天鬥地,帶領家人和群眾義務植樹造林22年,建成了5。6萬畝、價值超過3億元的林場,並無償交給國家。
有沒有官銜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工作。擔任領導職務后,從來沒把自己當“官”看,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只知道擔起那份責任,在不同的崗位上不知道幹了多少實事好事。從地市級領導崗位退下來,又用生命的最後時光,把荒山建成了蒼翠的綠洲,辦了一件利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大事。
每名領導幹部都應該和楊善洲同志對比一下,看最初搞工作時實幹拼搏,是否有謀求“一官半職”的潛意識;看走上領導崗位后幹事創業,是否夾雜有當大官、逐名利的企圖;看在“仕途不順”時,是否有組織負我、放鬆工作、守攤混日的心態;看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后,是否心灰意冷、不思作為甚至淡化黨性做出與黨員幹部身份不符的事。從而在思想上去掉一些庸俗的東西,在行動上拿出全新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