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西近代史的不同開端(1)
上一講說過,現在我們對中國近代史的時間劃分其實是借用了世界史的概念,若是按中國傳統對歷史階段的劃分,一般會變成朝代史。***
美國傳教士丁韙良曾經當過京師同文館以及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他一直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近代的這段歷史。1(丁韙良在接受光緒帝任命,成為京師大學堂任西學總教習時,曾鬧出一場風波。他當著全體中外來賓的面向孔子像鞠躬,此舉被視為偶像崇拜。作為北美基督教長老會的傳教士,他被不少人視為西方教會的叛徒。由此亦可見其甘願接觸中國文化的心態十分積極。)他把中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清末新政之前的歷史分為六段,其時間節點的選擇與如今通行的說法有所不同:第一段是鴉片戰爭,以及洪秀全初創拜上帝教;第二段是亞羅戰爭,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三段是中法戰爭;第四段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五段是義和團運動;第六段是日俄戰爭和中國的新政改革。
丁韙良是以感知中國人對外國人的開放尺度來劃定這幾個階段的,隨着歷史往前走,中國人對外國的開放尺度不斷加大。我們現在看也會覺得很有意思,中國近代史上這麼多的戰爭,一次次地打過來,的確逐步開放,一直到日俄戰爭和新政,此時便徹底開放了。當然,我們不能按照他的這種理解來劃分中國的近代史,不過,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近代史的確是一部痛史,是一連串挨別人打的歷史,這確實是很悲哀,或者說是很悲慘的歷史。但是我們學歷史肯定不是為了痛說家史,也不是為了繼續當憤青——世界已經變了,我們要往前走。
在西方,近代史的開端不是像我們這麼劃分的。我們一般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但這種劃法今天已經受到了挑戰,許多人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展脈絡劃分,中國近代史的起點至少可以劃到明朝中葉。他們的理由是,畢竟那個時候中國已經和世界生聯繫了,西方的傳教士已經進入中國,我們已經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為什麼我們不能劃到那兒呢?這其實是西方的劃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紀,西方國家已經崛起了,因此我們所指的西方現代世界的起點肯定不是1840年。這一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英國已經經歷了幾代霸權的嬗遞,這背後的推手是什麼呢?一是民族國家的興起,也就是我們政治上所說的封建國家的解體,或者說封建制的解體,以及商業革命——商業革命使歐洲商路暢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業制度本身的行會制度也日漸沒落。二是手工業的革命,西方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工業革命之前,先經歷了一場手工業的革命——能夠製造出蒸汽機來,就說明這些國家的手工業工藝已經相當精湛。
舉個例子吧,比如火炮。利用黑火藥的火炮和火槍都是中國人明的,但到明朝中葉,我們做的槍、炮和火藥都已經趕不上西洋人了。西洋人所掌握的製造槍炮的技術最早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但我們現在卻都趕不上他們,槍炮的精度不夠,火藥的加工工藝也差得太遠。所以到明末的時候,徐光啟他們又把西洋的火藥製法和槍炮製法翻譯過來,我們自己再開始仿製、生產,其中主要的類型是紅夷大炮1(美國清史學者魏斐德先生曾根據大量史料還原明清遼東拉鋸戰的原型,他提出,之所以明朝政府在其晚期突然決定改變在遼東被動挨打的局面,在於自1623年起的二十餘年間,明朝在東北的軍隊逐漸裝備了大量的歐式槍炮,這極大地加強了明軍的防衛和進攻能力。其中,在葡萄牙人的協助下,從澳門運抵遼東的二十餘門紅夷大炮作用尤為顯著。參見(美)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陳蘇鎮、薄小瑩譯,17~24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所謂紅夷大炮,是一種能夠連續射較長時間的火炮。過去的火炮是從前面裝葯,搗實,然後裝上炮彈,後邊兒再一點火,哐,打出去。但這麼打出幾炮后,炮膛就會變熱,甚至紅,這時就不能再往裏填了,否則當場就會炸了。也就是說,得等它涼下來、冷下來再打,而在此期間火炮就不能射了。而西洋人的紅夷大炮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他們的炮膛是可以打開的,裏面裝一個小炮膛,這樣可以先把火藥裝進去,打完了可以拿出來。就是有點類似於現在炮彈的前身——在歷史上,炮彈的彈頭和葯倉曾經是分離的,兩者合到一起是後來的事。由此可見,當時西方人造的火炮已進化到基本具備現代火炮雛形的程度了。而當時的中國火炮鑄造粗糙,炮膛一點兒也不光滑,很容易就炸膛了,還沒把敵人炸死,倒先把自己給炸死了。槍的製造工藝更是粗糙。當年道光帝還是皇太子時,有一件特別牛的事,就是當時林清天理教起義,從隆宗門攻進宮裏的時候,這哥們據說是拿着火銃,咣咣,打死了兩個。1(《清史稿·宣宗紀》載:(嘉慶)十八年九月,(曼寧,即“上”)從幸秋稱木蘭,上先還京師,而教匪林清黨犯闕之變作。是月,戊寅,賊入內右門,至養心殿南,欲北竄。上御槍斃二賊,餘賊潰散,亂始平。飛章上聞。仁宗欣慰,封上為智親王,號所御槍曰“威烈”。)道光帝是精通火槍的,當他第一次見到西洋人進貢的火槍時就非常感慨,覺得西洋人的火槍製造精緻,而中國人不知道何時才能造出同等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