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三節歷史沿革(1)

5.第三節歷史沿革(1)

白族主要聚居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這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考古掘證明,從遠古開始,就有居民在這裏繁衍生息,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並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了水稻種植。秦漢時期,大理已經和內地有了密切的聯繫,並屢見於史載。從秦漢以來,白族地區的歷史沿革,就是一個與祖國內地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不斷密切,並逐漸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的歷史過程。

一、秦朝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開始經營“西南夷”地區,建立行政機構,這是中央王朝對白族地區正式統治的開端。

二、西漢

公元前2世紀,白族地區的農業、畜牧業已相當達,當地居民與周圍地區有着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繫。漢武帝在建立蜀到身毒(今印度)的商道時,受到“昆明部落”(洱海一帶的先民)的阻擋,於是在京城長安“鑿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這就是大觀樓長聯中所述的“漢習樓船”。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擊敗了“昆明部落”,在洱海地區設置了葉榆(今大理)、雲南(今祥雲)、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四縣,打通了蜀到身毒的商道,開闢了我國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洱海地區成為這條商道上的重要交通樞紐。

三、三國

公元3世紀初,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統稱南中,為蜀國的一部分。蜀漢初,孟獲造反,諸葛亮率師南征,平定叛亂,在洱海地區重新設置雲南郡,郡治在雲南縣(今祥雲)。

四、唐朝

公元621年,唐王朝派人到洱海地區招撫“昆明部落”。貞觀年間,唐朝政府設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區各縣均歸其管轄。

五、南詔國(738~902年)

公元7世紀,大量漢人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洱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展。各部落間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繫和相互兼并,形成了六個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其中的蒙舍詔(今巍山縣)在諸詔之南,故稱南詔。

公元8世紀,南詔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政權。南詔是烏蠻和白蠻聯合建立的政權,並以白蠻社會、經濟和文化為基礎。南詔與唐王朝之間關係密切,唐王朝與南詔立鐵柱,盟誓交好,南詔領先後接受唐王朝的“雲南王”“南詔”“滇王”等封號。這就是大觀樓長聯所說的“唐標鐵柱”。但是隨着南詔勢力的不斷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日益尖銳,終於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雙方兩次生大規模戰爭,史稱“天寶戰爭”。唐王朝兩次戰敗,損失慘重。後來為了聯合抗擊吐蕃,唐王朝與南詔又於公元794年舉行“蒼山會盟”,雙方重歸於好。

南詔以洱海地區為中心,不斷擴展統治範圍,全盛時的南詔東接貴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雙版納,西抵緬甸北部,其疆界超過了今天的雲南省。南詔國都原在蒙舍州(今巍山縣),皮邏閣時期遷至太和(今大理太和村),異牟尋統治時期又遷至陽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後來的大理國也以此為都城。

南詔後期,宮廷內亂。公元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權,南詔滅亡。

六、大理國(937~1253年)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大理白蠻貴族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建立了大理國。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的疆界。它是以白蠻為主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大理國的建立,標誌着白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大理國統治雲南三百多年中,大理國王先後接受了宋王朝的“雲南八國都王”“雲南大理國王”“上柱國”“大理國王”等封號。但宋王朝沒有對大理國進行政治軍事的干預。史載宋太祖曾用硃筆指點大渡河說:“此外(即大理國疆域)非吾有也。”這就是“宋揮玉斧”的由來。

七、元朝

公元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過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滅大理國。史稱“元跨革囊”。第二年,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合台留鎮雲南,經兩年多征討平定大理,在大理地區設置了兩個萬戶府。公元1274年,賽典赤任雲南平章政事,建立雲南行省,行省長官駐中慶(今昆明),行省以下設置了路、府、州、縣等機構,在大理地區設置了大理路、鶴慶路等。從此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轉移到昆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三節歷史沿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