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節文化互動(2)

6.第三節文化互動(2)

庄蹻王滇的記載,符合民族文化傳播的一般規律。雖然庄蹻所率部眾人數比土著僰人少,但由於他們帶來了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代表了優勢文化,因此,儘管他們後來融合於土著民族中,但他們的文化給土著白族先民的文化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4。白族文化與中原文化

白族文化吸收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時間很早。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開西南夷地區,司馬相如、司馬遷等人多次隨軍招撫。漢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征服滇國,之後在雲南設置郡縣,開築道路,移民屯墾,開辦學校,傳播漢文化,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史籍中說西爨白蠻和洱海周圍的河蠻,“語雖小訛舛,大略與中夏同”,就是因為受漢文化影響的結果。

南詔、大理國與唐宋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繫更為密切。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其社會、經濟、文化已高度繁榮,而南詔則還處在奴隸社會階段,對唐王朝的先進文化十分仰慕,主管南詔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白蠻以開明包容的態度,積極主動地仿唐學漢,豐富和展了南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並一直延續到了大理國時期。

南詔期間,積極推行漢語文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南詔國開國之主細奴邏,就“勸民間讀儒書,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事”。第四代國主盛羅皮“開元十四年(726年)建孔子廟”於國中。南詔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多種措施推動漢文化的傳播,如分批派出南詔子弟到成都學習,同時,延請鄭回等精通漢文化的文人學士到南詔教授漢文化,為南詔王室培養人才。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漢文化在白族地區的傳播。南詔還積極學習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主要的措施是把戰爭中俘虜的工匠藝人引入南詔,使南詔的生產技術快速展,不久即可與蜀國相提並論。

大理國時期,上自國主,下至百姓,誦讀儒家經典及經、史、子、集已成為風尚。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大理國開科取士,漢文化的學習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化。儒學和佛學都有深刻造詣的“釋儒”,是大理國時代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為滿足學習漢文化的需要,大理國人多次到內地搜集漢文圖書。例如,宋崇寧二年(1103年),大理國派人到宋朝廷“求經籍得六十九家,葯書六十二部”。宋乾道年間,大理國派商人到廣西橫山賣馬買書,所需有《文選五臣注》《五經廣注》《都大本草广注》《初學記》《切韻》《玉篇》《集聖歷》《百家書》之類,多數為儒家經典以及小學、音韻書籍。

元朝賽典赤在雲南執政期間,在大理等地興建文廟,設立學庠,重建科舉制度,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經典為教本,進一步加強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文化的傳播。明清時期,開科取士,一如中土,白族中湧現了一大批文人學士,“理學名儒,項背相望”。加上明清時期在大理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和“屯田”政策,大批的漢官、軍人、農民、手工業者來到白族地區,也將內地的科學、技術、天文、醫藥等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廣泛傳播開來。

文學藝術方面,也體現出漢文化對白族文化的深刻影響。白族民間戲劇“吹吹腔”,據白族學者楊明等人的研究,它源出弋陽腔系統,可能是明洪武年間傳入白族地區的,是地方化、民族化了的漢族民間劇種。白族民間曲藝大本曲,曲本的題材大多來源於三國、水滸、包公以及其他的宋元話本小說故事,只是在主題、節、人物、風格等方面,按照白族民間文學的藝術趣味進行了再創造,其唱腔也以白族調為基礎,同樣也是漢文化與白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文化結晶。

總之,從秦漢時期以來,白族及其先民即以開放的胸襟,積極主動地學習漢族先進的科學、文化,他們不但對儒、佛、道文化的精華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而且善於使各民族、地域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從而促進了白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展。數千年來,處於西南邊疆的白族之所以能展成為一個比較先進的民族,與白族樂於學習、善於吸收利用中原文化是有密切關係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第三節文化互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