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八節喪葬習俗(1)

15.第八節喪葬習俗(1)

根據考古資料和相關文獻記載,白族歷史上曾經盛行過多種葬式。南詔以前實行土葬、棺土葬,南詔中後期因受佛教密宗影響,改為火葬,目前仍有極少部分地區保持火葬習俗。絕大多數白族地區在明代後期受內地喪葬制度的影響,重新實行棺土葬。

現代白族的喪葬習俗是明代以來形成的,受內地喪葬制度的影響較深。各地白族的葬禮大體都可分為送終、入殮、守靈、出殯、安葬幾個階段。以大理為例,白族老人一般過了50歲,只要經濟條件許可,子女都要事先為其準備好壽房、壽衣等送終用品,讓老人活着就放心,這是兒女有孝心的表現。在老人病危時,子孫都要盡心儘力伺候在老人身旁。有的地方兒子要把彌留中的老人背靠自己抱在懷裏,讓老人在自己的懷裏去世,稱為“接氣”,白族人認為,這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後機會。如果老人病逝,要乘死者身體尚未僵硬時,在其口中放入米粒、茶葉和少許碎銀,表示死者在陰間仍然衣食富足。接着,為死者洗屍、理、梳頭、整容、修剪指(趾)甲、穿戴壽衣、蒙蓋臉布,有的還用紅布將死者從頭到腳裹好。

人死後,要急速通知親朋好友。如果死者是本家男子,死後即可入殮。若死者是女子或入贅男子,則需要孝子親自到娘家報喪,請他們來做死主,之後才能選時辰入棺。入棺后要在家佈置靈堂,停柩數日,供孝子、親友憑弔。在這期間要超度亡靈,請人看墳冢(年老者一般都是早已選造好墳墓),看出殯時辰。

有人去世,親友鄰居前來問吊幫忙。分清吊和熟吊兩種。清吊只需到靈堂前磕一個頭即可;親友問吊,需送一籮米、一盤蠶豆、一盒紅糖、粑粑20~30個,有的地方還送數量不等的錢款,稱為熟吊。孝子身穿孝服跪在靈前,磕頭還禮。對前來問吊的屬於五代以內的直系親屬,死者家要給他們孝,三代以內的白孝,曾孫輩紅孝,重孫輩黃孝。除重喪外,一般停柩不超過三天,民間俗稱“三不留”。停柩期間必須守靈。孝子在靈柩旁搭幾塊木板,鋪上稻草,晚上就睡在稻草上守靈,叫做“坐草傷悲,還父母功勞”。大理、洱源、鶴慶等地,送喪前一天晚上要舉行家祭,請和尚或道士念《開咽喉經》,開通冥路,超度亡魂。

出殯當天早上,舉行隆重祭祀儀式。一般要有出白、祭祀、嚴蓋、點主等過程。出白就是出白神,主喪官在清晨帶着孝子等人到大門外朝東方一拜四叩,掛起作用類似於引魂幡的白色紙燈籠,即表示出白開祭。祭祀分一般祭祀、宰祀、堂祭等幾種,有的地方還有路祭。祭祀的同時招待客人酒宴,之後,舉行嚴蓋和點主。嚴蓋就是用四顆木製的棺材釘釘緊棺材蓋,嚴蓋由主喪官指揮大孝子進行。最後點主。點主就是圈點亡人的神主牌,神主牌為“且”字形的木牌。點主之前,牌上的“神主”二字“神”字少一豎,“主”字少一點。一般由大孝子或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用毛筆蘸大孝子指頭上的血補上少寫的兩筆。點主完畢,大孝子磕頭向主喪官致謝。

祭祀儀式上,有的地方要唱戲或表演吹吹腔,內容多為悼念死者的戲文。或者唱誦用老白文書寫的“白祭文”。“白祭文”的中心內容是敘述亡者的身世和恩德,藉以譏諷現實中對亡者的不良行為,寓意深刻。念誦時,語音悲痛、深沉。講誦到死者恩德時,旁人懷念,孝男孝女悲慟大哭;念到對亡者的不孝不敬之事,使人悔恨萬千。出殯時,有的地方還為死者唱“開路歌”或“送喪調”,所唱的內容一般是懷親憶舊,抒兒女、親友深,十分感人。

出殯時,鼓樂喧天。披麻戴孝的孝子們按長幼順序呈一字型跪伏於地,讓靈柩從自己的頭上抬過。之後,靈柩一路來到辭客處或叫“謝客處”,這裏意味着陰陽隔界,生死永別,要祭山神土地,並將除引魂幡之外的送喪物品悉數焚化,送喪隊伍也不能再往前走,孝子孝女們號啕慟哭,令人肝腸欲斷。長孫則抬着引魂幡,引領靈柩一直來到家族墓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第八節喪葬習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