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三節文學藝術類(7)
4《侗族簡史》編寫組:《侗族簡史》,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2~13頁。
6張民:《從〈祭祖歌〉探討侗族的遷徙》,《貴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2期。又見張民:《續〈從祭祖歌探討侗族遷徙〉》,載侗族研究會編:《侗學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38~56頁。
1《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5頁。
2《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況》,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85頁。
3《三江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三江侗族自治縣概況》修訂本編寫組:《三江侗族自治縣概況》,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3頁。
4靳德行主編,秦英君、李占才副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29~130頁。
1農村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三個取消,兩個調整,一項改革”,即:取消鄉(鎮)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徵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
後記
本書是在《侗族風俗志》基礎上完成的。2000年,筆者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之約,撰寫了《侗族風俗志》一書,並於2006年出版。由於該書篇幅與體例的限制,書中僅對侗族的一些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事項進行了粗線條的梳理,許多內容均未涉及,讓筆者甚為遺憾。2009年年底,受寧夏人民出版社之約,在《侗族風俗志》一書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展,增加了歷史概述、現代文化傳承、大事記、民族區域自治、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內容,尤其對當代的侗族文化作了較全面的梳理,同時還增加了大量圖片。但由於時間較緊,筆者教學任務又繁重,此書的完成顯得較為匆忙,加上篇幅的限制,許多內容雖有涉及,卻未能深入闡述,而且在初稿的基礎上還刪除了近10萬字的內容,這讓筆者同樣感到遺憾。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雖仍是一本較為粗淺的關於侗族文化的描述,但筆者希望它能對有志於侗族文化的研究者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對喜愛侗族文化的讀者能起到一個知識普及之效。
由於該書涉及面多,加之侗族分佈範圍廣,文化底蘊深厚,在撰寫過程中筆者時常感到力不從心,不得不求助於諸多的親朋好友和同胞。在這裏尤其要提到的是,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已退休的楊進銓老師,他不僅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線索,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而且還不顧70多歲高齡,從北京郊外給筆者送來有關書籍;龍耀宏教授雖遠在上海學習,仍源源不斷給筆者提供大量他親自調研的資料,而且還有許多圖片;遵義市紀委辦公室的鄭啟彥主任、銅仁市萬山特區的楊昌海,也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姜大謙、吳家琴夫婦,黔東南州民委的張盛、地捫生態博物館館長任和昕也為筆者提供了
1徐桂蘭:《中國育俗的文化疊合》,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31頁。
1李筱竹:《從江縣朝利村侗族紡織、靛染技術調查》,載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編:《貴州“六山六水”民族調查資料選編》(侗族卷),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79頁。
1張民:《侗史研究》,載羅廷華、王勝先主編:《侗族歷史文化習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3~46頁。
2范宏貴:《同根生的民族——壯傣各族淵源與文化》,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年,第135頁。
3張均如:《標話與壯侗語族語的比較》,《民族語文》1989年第6期。
4馮祖貽、朱俊明、李雙璧、潘年英、龍躍紅、李曉紅:《侗族文化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