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三節文學藝術類(3)
侗族網站一覽1
1對於“西甌”與“駱越”,有的認為是同一族群,有的則從文獻和考古資料分析,認為它們屬於百越中的不同亞族群。參見陳國強、蔣炳釗、吳綿吉、辛士成:《百越民族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240~241頁。
2(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3參見《後漢書·郡國四》。
1《三江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三江侗族自治縣概況》修訂本編寫組:《三江侗族自治縣概況》,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1頁。
2向零:《侗族哲學思想述略》,載貴州省侗學研究會編:《侗學研究》(三),貴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8~19頁。
3朱慧珍:《詩意的生存——侗族審美生存特徵初探》,《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26卷第5期。
1龍連榮:《中國侗族教育史略論》,《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2期。
2《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概況》修訂本編寫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概況》,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48頁。
侗族與其他民族的通婚狀況一覽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展司編:《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資料》(上冊),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李瑞岐主編:《貴州侗戲》,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3~264頁。
1馮祖貽、朱俊明、李雙壁、潘年英、龍躍紅、李曉紅:《侗族文化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3頁。
續表1
1徐松石:《泰族壯族粵族考》,中華書局印行,民國35年,第60頁。
2張壽祺:《關於侗族名稱的來源問題》,《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
3羅賢佑:《元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487頁。
4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貴州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編:《侗族簡史簡志合編》,第5頁。
5張民:《侗史研究》,載羅廷華、王勝先主編:《侗族歷史文化習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1頁。
附錄
1張民:《侗史研究》,載羅廷華,王勝先主編:《侗族歷史文化習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0頁。
2龍玉成:《論侗族“源”“流”問題》,載侗學研究會編:《侗學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69頁。
3林河:《從楚簡考證侗族與楚、苗之間的關係》,《貴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4張人位:《侗族遠古定居梧州說需要再探》,《貴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5湯宗悟:《考古掘與侗族族源》,《貴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又見湯宗悟:《近年來新晃地區考古新現概述》,載侗學研究會編:《侗學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91~97頁。
6龍玉成:《論侗族“源”“流”問題》,載侗學研究會編:《侗學研究》,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59~60頁。
後記
本書是在《侗族風俗志》的基礎上完成的。2000年,筆者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之約,撰寫了《侗族風俗志》一書,並於2006年出版。由於篇幅與體例的限制,書中僅對侗族的一些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事象進行了粗線條的梳理,許多內容均未涉及,讓筆者甚為遺憾。2009年年底,受黃河出版傳媒集團之約,在該書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大幅度的擴展,增加了歷史概述、現代文化傳承、大事記、民族區域自治、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內容,尤其對當代的侗族文化作了較全面的梳理,同時還增加了大量圖片。但由於時間較緊,教學任務又繁重,此書的完成顯得較為匆忙,加上篇幅的限制,許多內容雖有涉及,卻未能深入闡述,而且在初稿的基礎上還刪除了近10萬字的內容,這讓筆者同樣感到遺憾。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仍是一本並未深入精細的關於侗族文化的描述,僅希望它能對有志於侗族文化的研究者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對喜愛侗族文化者起到知識普及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