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節當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1)

3.第三節當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1)

一、譚魁

譚魁(1910~1990年),男,環江縣下南鄉波川村松銀屯人,毛南族著名學者和詩人。***1933年譚魁畢業於廣西大學中文系,1934年後曾任廣州《國華日報》記者,澳門聖羅撒女子中學中文部主任,越南海防市華僑中學教師,香港振華中學校長,香港大學講師。在國共合作時期,譚魁到黃埔軍校珞珈山分校的幹部培訓班學習,學習結束後任職於國民黨團中央組織處,后調任93軍政治部主任,中央軍政治部39補訓處秘書長,廣東省抗日干訓班政治總教官。這一時期,他主編《仁風》月刊,希望國共兩黨以仁義之風共同治國。抗戰結束以後曾任信宜師範、川西中學、梅錄中學、樂昌中學、眾賢中學教師及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譚魁因錯案被下放到黑龍江北大荒戰犯農場勞改。“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為其平反。1980年,譚魁任環江縣教育局教研室教師,廣西函授大學環江大專班教員,環江詩詞學會會長,柳州市楹聯創作函授學院顧問兼特邀講師,親手起創建“環江詩詞學會”,並創辦會刊《環江詩詞》。他對活躍環江的文學活動,促進環江學術研究,繁榮環江詩詞創作,培植環江的文學人才,搶救毛南山鄉的歷史文化,推動環江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保存下來的譚魁最早的作品是在香港寫的詩歌《澳門銷金窩》《香島煙雲》。他著有詩集《巴音山下儂索花》,收錄詩58,詞17,聯11副。著名教授秦似1982年冬給譚魁贈詩道:“應知毛南有才人,七二高齡創作勤。最是欽君好風格,先思祖國后思親。”譚魁生前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廣西詩詞學會會員,廣西楹聯學會理事,政協廣西四屆、五屆委員,政協環江縣一、二屆常務委員。

二、袁鳳辰

袁鳳辰(1931~1981年),男,環江縣下南鄉六圩人,高小文化,毛南族知名詩人。1951年袁鳳辰參加工作,歷任共青團區委書記,縣人民法院副院長,文化局副局長等職務。他愛好詩文創作,自學成才,主要成就在於毛南族的民間文學。1980年和1981年,袁鳳辰在廣西民協和廣西師院民族研究所的指導下,領導和主持《毛南族民間故事集》《毛南族民歌選》的編寫工作,經過一年的艱辛努力,編寫組共收集到民間故事400餘篇,民歌25萬行。他為搶救毛南族文化遺產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袁鳳辰的主要詩作有《毛南人民唱新歌》《唱青石》《借石方》(與蒙國榮合著)等,親自搜集、翻譯、整理了《找幸福》《三九的傳說》《太師六官》《八女挑水》等十幾篇毛南族民間故事和《旱歌》《添糧補壽歌》《皇帝坐殿忘戰馬》《勸妹乘船快過河》等幾十民歌。袁鳳辰生前系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會員,作協廣西分會會員,廣西文聯會員。

三、蒙國榮

蒙國榮,1940年生,男,環江縣下南鄉中南村上丈屯人。毛南族著名的民間文學作家、民俗學家,副研究員,曾擔任環江縣文化局副局長、縣文聯主席。1964年畢業於廣西民族學院中文系。他長期探索和研究毛南族民間文化,參與《毛南族民間故事集》《毛南族民歌選》《毛南族、京族故事選》的編寫和出版工作,親自搜集、翻譯、整理了《選女婿》《插柳的來歷》等十幾篇毛南族民間故事和《歡折棉》《樂婆望人歸》等幾十民歌。與人合著出版《毛南族風俗志》《毛南族文學史》等10部著作,其中《毛南族民歌選》《毛南族風俗志》獲第二屆廣西民間文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毛南族文學史》獲1993年廣西教委社科二等獎、1990~1993年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省級)。獨著出版的專著《廣西省環江縣毛南族的“還願”儀式》獲第三屆夏星杯廣西民間文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被聯合國圖書館收藏。擔任《毛南族20世紀文學作品選》一書的主編。掘並主筆整理的毛南族《木面舞》,兩次被邀請到日本演出。1998年他被評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曾獲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稱號。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廣西民間文學研究會理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毛南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毛南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三節當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