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後記(1)
本書是黃河出版傳媒有限公司策劃編纂的《中華民族全書》中的一卷,應叢書項目組的約請,由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張生寅研究員(土族)主持編寫工作,文史研究所胡芳副研究員(土族)、解占錄副研究員、畢艷君副研究員(土族)和楊軍助理研究員等幾位青年科研人員參與撰稿。全書的框架結構在叢書統一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土族的具體況稍作調整。各個章節的撰稿況為:前、第一章、第七章和大事記由張生寅執筆;第二章第一節至第六節和第十一章由楊軍執筆;第三章、第五章、第八章由胡芳執筆;第四章由畢艷君執筆;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由解占錄執筆。第二章第七節由楊軍、解占錄共同執筆。2010年1月,撰寫工作全面展開。初稿完成後,由張生寅進行了統稿。青海省著名史學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崔永紅研究員,不僅欣然應允擔任本書的特邀學術顧問,而且不辭辛勞,在百忙之中對書稿進行了仔細審讀,斟酌字句、修改錯漏、推敲章節,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對提高本書的質量付出了不少心血。可以說,這部書稿既有編著者的努力付出,字裏行間也浸透着崔永紅先生對青年後學的關懷與支持。
在撰稿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全書》項目組組長楊宏峰先生、副組長何志明先生、成員李秀琴女士,本書責編史芒女士、陳浪先生,不僅十分關注本書的編寫工作,而且時時與編著者溝通信息,及時詢問編寫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並熱心給予指導幫助,使本書的編寫工作得以順利推進。著名土族作家、青海省政協副主席、中國土族研究會會長鮑義志先生,著名藏學專家、青海省政協原副主席蒲文成研究員,著名民俗學專家、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宗福教授,著名土族學者、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呂建福教授,著名土族學者、青海省文聯文學創作研究室主任馬光星先生,著名土族學者、《中國土族》雜誌社社長解生才先生,著名土族學者、《青海民族大學學報》主編星全成研究員,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成績卓著,是省內外素享盛名的專家學者。他們熱心地方文化建設事業,關注土族文化展,欣然應允擔任本書的特邀學術顧問,給本書的編著者以信心和勇氣。正是因為有了叢書項目組的信任、支持和諸多特邀學術顧問及專家學者的熱心幫助,本書才得以順利完成。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直接參考或引用了學術界已有的許多研究成果,由於體例所限,不能對所引文獻或論著詳細註明出處。為遵守學術規範和尊重以往學者們的辛勤勞動,我們在附錄中列出了所有參考或引用過的文獻和論著。我們深知,沒有此前諸多學者的努力耕耘和學術積澱,要完成本書是不可能的。
本書所使用的圖片部分由《中國土族》雜誌編委辛元戎先生、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宗教研究所鄂崇榮副研究員、青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文忠祥教授、青海建銀招待所所長石敏先生提供,部分由編著者胡芳、張生寅提供。這些圖片形象地展示了土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為本書增色不少。
在此,對本書的編寫給予過熱心幫助的諸位先生和女士再次表示誠摯的謝意!
編後記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懷,根據平等尊重、真實客觀、全面準確的原則,聯合學界,以“文化生態學”的創新理念,共同打造《中華民族全書》,力圖全面薈萃中國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全景式展示中國56個民族多姿多彩的優秀文化,力爭成為國內研究中國民族問題的百科全書。
全書由57卷組成,即在中國56個民族56卷的基礎之上,特別推出一卷《中華民族》,以此統領其他56卷,力求達到整個全書個性與共性的有機結合。全書以各民族有史料記載之時為上限,下限止於2010年,以期在充分揮各民族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儘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項與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