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節華南概述(5)

5.第一節華南概述(5)

(五)明清為漢族遷入華南展的第四個**時期

明清之時,中國的統一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大趨勢,這時雖然漢族遷入華南的浪潮逐漸減弱,但仍連綿不斷,由於明初實行衛所制,所以其中以軍籍漢族移民規模最大。***如廣西桂林衛所軍士合家屬約有5萬人,與當時桂林土著的人數差不多。這些衛所駐軍“子孫世及”,世襲為屯兵,於是這5萬人的軍籍漢族移民成了當地最大的移民集團,加上柳州衛所的軍籍移民,他們後來形成了桂柳人的核心。

但是華南漢族的第二次遷徙卻是明清之時華南漢族遷徙展的主流。這個主流是由廣東南雄珠璣巷漢族移民再次掀起南遷的浪潮,以及福建客家人再次大規模入粵、入桂的兩大支流匯合而成的。

南雄珠璣巷漢族移民的這一次南遷,除大多落籍廣東中部和西南部珠江三角洲各縣,次為兩江下游的高原和韓江三角洲一帶外,從清中葉以後,又有大批溯西江而上,向廣西南部遷徙,使桂東南一片遂成為廣府人的分佈地之一。

客家人的第二次遷徙是從清初開始的。由於清政府在平定了鄭成功政權后取消了遷海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下令恢復被遷人民的舊業,但當年被迫遷海的居民已遠走他鄉,各縣便招徠外地流民前來墾殖,於是粵東、閩西、贛南的客家人便聞風而來,再次掀起了客家人入粵、入桂的移民潮。據統計,到清代中期為止,廣東的客家移民及其後裔已達410萬人左右,幾乎占同期廣東人口的20%。1而整個廣東的客家人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至少有1060萬人,約佔全廣東2120萬人口的一半。2而客家人的不斷入桂,使得桂東南、桂東北,以及桂中部分地區都有了客家人的遷入,尤其是“鬱江走廊”———潯州,即平南、桂平、貴縣一帶形成土客雜居的格局。

與此同時,明清時福建的閩南人向台灣的遷徙,廣東的潮州人向海南的遷徙,使得地廣人稀的台灣、海南人口激增。

此外,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香港島約有5000中國居民;澳門半島約有7000中國居民。英國割佔香港后,人口迅速增加,到清末時,港英當局管轄下的香港島、九龍和租借地新界,人口已達36萬,其中絕大多數是從廣東遷入的廣府人、福佬人和客家人。與此同時,澳葡當局管轄下的澳門半島和醛仔、路環兩島到清末時,中國居民人口也已達7萬人左右,其中除一部分是被稱為疍民的土著族群外,還有三分之一是來自廣東中山(香山)的廣府人,以及部分福建人。3

綜上所述,在漢族延綿不斷的向華南遷徙的兩千多年歷史的風風雨雨中,在文化的涵化、互動和認同中,遷入華南的漢族不斷展,自宋元開始出現族群認同。

三、華南漢族的族群結構

華南漢族的族群結構是漢族各人文地理區中最複雜的。

中原漢族在向華南遷徙的過程中,不僅碰上了華南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南嶺山地,萬山重疊;武夷山脈,山勢高大,使得遷入華南的漢族被千山萬嶺所隔絕,而容易形成相對獨立的族群,如入閩漢族在被千山萬丘所割裂的福建,在被稱為閩西大山帶和閩東大山帶的懷抱中育形成了各具人文特徵的閩南人、福州人、閩東人、興化人(莆仙人)、閩北人和客家人;而且還遇上了不同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如客家人在福建就吸收了畲族、瑤族文化,平話人在廣西就吸收了壯族及其先民的文化,廣府人就吸收了南越人的文化。這種複雜的地形所造成的地理環境相對的封閉性,以及所吸收少數民族土著族群文化之不同,就造成了華南漢族族群的複雜特點。

華南漢族族群的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為主要族群,有廣府人、客家人、閩南福佬人、福州人、平話人、桂柳人。

第二個層次為亞族群,主要為閩南福佬人,又可分為閩南人、潮汕人、雷州人、海南人。

第三個層次為島族群,主要有疍民,廣西的“高山漢”、廣西富川的“本地人”,福建的興化人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一節華南概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