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10)

25.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10)

贛中、贛西北和湘東北部山區,也有不少的客家人遷入。***今贛西北的銅鼓縣大部分地區通行客家話,即是明證。不過,相對於客家人,操贛方的本地江西人遷入的更多,或者因為客家人遷入該區的已經較少,現代湘東北區以東是贛方佔主導地位的地區。

明末清初向山區的移民,根本改變了山區地廣人稀的面貌。如贛南地區,洪武年間人口不過40多萬,但到乾隆中期,其人口總數已達260萬左右,至嘉慶年間(1796~1820年),更增加到397萬。昔日荒涼的贛南山區,已成為一個新的人口稠密區,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100人左右1。但由於山區耕地面積小,山地面積大,過高的人口密度必然以破壞森林為代價,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利於當地人民的展。

這時漢族移民還有一個特點,即向少數民族土著族群聚居區遷徙和展。湘鄂西山區大致相當於今湘西和鄂西這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裏自古以來就是土家族和苗族先民的聚居區,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均在這裏設立土司,實行間接統治,並規定了“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禁令。因此,到清代改土歸流以前,除極少數被掠入或逃入的漢人外,幾乎沒有漢人在這裏定居。改土歸流主要集中在雍正年間,改流后鄂西設立了施南府,湘西設立了永順府等府州廳。

隨着改土歸流的完成,“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禁令也被廢除,從此,漢族人大規模遷入該地區。

移民的來源,主要是本省和江西、貴州,四川也有部分災民流入。如《來鳳縣誌·人口》2載:“改土歸流后,廢除‘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禁令,江西、湖南等地漢人大量向來鳳遷徙。”建始縣“由是荊州、湖南、江西等處流民競集”3;湘西龍山縣,“客民多長(沙)、衡(州)、常(德)、辰(州)各府及江西、貴州各省者”4。

曹樹基先生對清代湘鄂西山區的漢族移民人口作了如下估測: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施南府人口約有92萬,按客戶佔全區總人口的50%計,移民人口約有46萬。如加上宜昌府接納的移民,合計應有移民及其後裔50萬人。

同期,永順府人數為64萬餘,其中約33%為清代移民,則有移民人口21萬。永綏、乾州、鳳凰、晃州等四廳的漢人比例大約為30%。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四廳有人口共19萬餘,移民人口則有近6萬1。由此可見清代改土歸流後有不少漢族移民遷入了湘鄂西山區。他們的遷入改變了山區人煙稀少的面貌,加速了山區的開,使“昔日禽獸窩巢,今皆膏腴之所”。2

至此,華中漢族的分佈格局最終基本完成。江西全省除局部的極少片地區為漢族與土著畲族雜居之外,其餘為純漢族居住區(不計元明以後遷入的回、滿等族);湖北全省僅鄂西州為漢族與少數民族土著族群雜居區,余為純漢族分佈區;湖南省,湘西、湘西南、湘南部分地區為漢族與少數民族土著族群雜居區,余為純漢族區。這種格局延及現代而未變。

——————————-

1《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9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年,68頁。下引人口數均見此書。

2《中國百科年鑒》,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1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二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12頁。

2《宋史·董槐傳》。

1蔣寶德、李鑫生主編:《中國地域文化》,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年,643、644頁。

2《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卷一二二三。

3餘悅、吳麗躍主編:《江西民俗文化敘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13頁。

4《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新收穫》,載《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5.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