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5)

20.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5)

為了穩定豫州蠻活動地區的局勢,南朝歷屆政府在這裏設置了許多左郡左縣,並委任蠻族領擔任左郡太守和左縣長官。***這一措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安定下來的蠻人在與漢族長期雜居的過程中,不斷接受漢族的語與文化,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

隋朝時期,豫州蠻繼前述的雍州蠻之後已出現了明顯的漢化趨勢。《隋書·地理志下》載:“南郡、竟陵、沔陽、沅陵、清江、襄陽、舂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諸郡,多雜蠻左,其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夏不別。其僻處山谷者,則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頗與巴渝同俗。”也就是說,遷出山區與漢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歷經漢魏六朝時期的展,已逐漸與漢族同化了。而隨着這個過程的完成,漢族也基本上完成了在湖北的分佈,僅剩鄂西南清江流域尚未有漢人分佈了。

傒人,傒人又稱溪人,以居于山區平壩地帶(所謂溪洞)而得名。《魏書·司馬椒傳》載:“巴、蜀、蠻、僚、溪、俚、楚、越……語不同……嗜欲皆異。”可見傒人也是南方地區一個較為古老的民族。

關於傒人,文獻記載極少,學術界對其源流和族屬的認識也意見不一。吳永章先生認為傒人屬盤瓠蠻種屬1。傒人的分佈,大致以湖南為中心,向東擴散到贛水流域,向南延及今廣東韶關一帶。

上述傒人分佈的地區,自秦漢以來已有漢族大量居住,因此傒人到南北朝時期已有長期與漢族雜居的歷史,漢化程度相當高,其中不乏具有較高漢文化水平的著名人物。如東晉重臣陶侃、南齊大臣胡諧之等,都是傒人。雖然如此,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傒人仍保留有自己的語。《南史·胡諧之傳》記載,南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胡諧之為給事中、驍騎將軍,“上方欲獎以貴族盛姻,以諧之家人語傒音不正,乃遣宮內四五人往諧之家教子女語。二年後,帝問曰:‘卿家人語音已正未?’諧之答曰:‘宮人少,臣家人多,非惟不能得正音,遂使宮人頓成傒語。’”唐以後,傒人已不再見於記載,他們應已融入漢族之中。

傒人和前述的湖南地區山越之人融入漢族,使漢族在湖南的分佈面有所擴大。但湘西、湘西南山區、湘中雪峰山區仍幾乎沒有漢族遷入定居;湘南地區,漢族也主要集中居住在由嶺北通往嶺南的兩條交通要道沿線附近(一條溯湘江過靈渠下灕江,另一條由今衡陽溯來水越嶺而下)。也就是說,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湖南漢族是成面狀分佈的,主要在湘江幹流,及資、沅、澧三水下游地區,其他地區雖也有漢族分佈,但人數並不佔優勢。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這一特點在華中各族同樣表現得十分明顯。除上述列舉的幾個少數民族土著族群融於漢族之外,尚有其他種類的少數民族土著族群如盤瓠蠻等部分融於漢族之中。這說明,今天人口眾多的漢族是由多民族的血統融合而成的。

三、唐宋漢族向華中的遷徙和展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展之後,華中漢族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均具備了良好的展基礎。到唐宋時期,隨着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步入高度繁榮的展階段,華中漢族的展也譜寫了新的篇章。而這一時期遷入江西、兩湖的漢族也都相當可觀。

(一)漢族向江西的遷入和展

由於中唐以後江西經濟文化的展和社會的相對穩定,使江西成為歷次中原戰亂時期移民(無論是上層移民還是下層移民)重要的遷入區,而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江西經濟文化的展。並對江西漢族的展影響深遠。

安史之亂期間,江西不曾受到戰爭的直接影響,因此北方漢族移民蜂擁而入。儘管亂後有部分上層移民北返,但大部分仍繼續留居江西(吳松弟統計的25個移民個案中,有10人北返或歸葬,佔40%),下層移民北返者應更少。這時期的移民主要集中在贛北和贛東北地區,贛南也可能有部分下層民眾遷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0.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