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1)

16.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1)

一、秦漢漢族在華中的展

秦漢時期,隨着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和穩固展,華夏民族完成了向漢民族的轉化,展成為漢族。

華中本是漢民族形成的歷史舞台的一部分,漢族最初的組成部分,分佈在華中的主要是居住於本區北部邊緣的商人、周人,江漢地區的楚人,以及湖南湘江幹流地區和江西贛中平原的部分揚越人等。他們在春秋戰國之時無一例外地捲入了華夏民族熔鑄的潮流,在秦漢時又都無一例外地隨華夏民族的展轉化而成了漢族。但是就整個華中而,及至西漢中期以前,除上述地區是漢族的聚居區以外,其餘大部分地區仍然是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的聚居地。

西漢中期以後有漢族移民陸續遷入,這從今湖南境有不少的漢族移民遷入使該地區當時的人口增長可以看出一些跡象。從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至平帝元始二年(2年),原長沙國範圍內的人口平均增長率達到9。2‰,超過全國同期的7‰的水平,與大致同期的長江下游地區相比則更高,原吳國範圍內從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至元始二年(2年)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約4‰。東漢時期況也基本相似。從元始二年(2年)到永和五年(140年),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相當於原長沙國範圍)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3。5‰、8。3‰和11。6‰,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儘管湖南當時尚處於開初期,人口增殖的潛力很大,但持續的高增長絕不是自然增長的結果,應考慮到有大量移民的遷入。1由於中原地區人口相當稠密,遷入的人口應主要來自於中原,即漢族。中原漢人的大量遷入顯然大大改變了當時湖南省的人口構成,擴展了漢族在湖南的分佈面。

江西最早的漢族,主要是由楚人和部分越人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融合中展而來。西漢末年以後,江西省也有不少中原漢族遷入。如從元始二年(2年)至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約相當於今江西省)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2‰。沒有漢族和其他區域的人口遷入補充,這種增長率是不可想像的。

二、魏晉南北朝漢族向華中的遷徙和展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和大同化的時期。這個時期。由於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原漢族人民的大量南遷,以及大批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的“出山”並最終走上了漢化之路,華中漢族進入了一個新的展時期,民族互動和同化成為這個時期華中漢族展的主旋律。

(一)中原漢人的大量南遷

華中地鄰中原,因此,歷史上中原每生一次較大規模的社會動亂,均有大量的人口流入本區。

東漢末年,中原混亂不堪,而同時期荊州在劉表的割據統治下卻相對穩定,因此這時期就有大量中原流民遷入本區。《三國志·魏書·衛覬傳》說:“關中膏腴之地,頃遭荒亂,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又《後漢書·劉表傳》說到劉表抵定荊州后,“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說明相對安寧的荊州在漢末吸收了不少外地移民。這些移民應主要遷入今襄樊和江陵一帶。但上述遷入的人口很少在荊州長期定居下來。原因先是孫權兩征荊州,每次都將數萬人劫往江東;赤壁大戰後,曹操又差不多把所控制的荊州居民全部北遷;劉備入川時,其軍隊主要是由荊州人組成,荊州為此也減少了不少人口。

孫吳時今江西地區可能接受了不少北方移民。據記載,東漢時它僅有豫章1郡13個縣,后增至5郡1都尉,轄57個縣。江西行政建置的大量增加除了與孫吳開山越有密切關係外,但移民的遷入也應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早在永嘉(307~312年)之亂前,今兩湖地區就接受了來自巴蜀的流民。西晉末年,氐人領李特李雄父子率流民在蜀中起義,304年李雄攻佔成都建立成漢政權,迫使一部分蜀人逃離巴蜀,順江而下遷入荊湘一帶。他們初出巴蜀時至少有30餘萬人,但經四五年的戰爭殘殺和被晉軍俘虜別遷,最終能在荊湘定居的只有兩三萬人。1據《晉書·地理志》載:“時蜀亂,又割南郡之華容、州陵、監利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為成都王穎國,居華容縣。愍帝建興(313~317年)中,並還南郡,並並豐都於監利。”可見蜀地流民主要安置在今湖北沙市、潛江、仙桃、嘉魚、洪湖、監利之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6.第三節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