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9)

35.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9)

(三)山西人東遷填河北

河北洪武時亦有山西籍移民遷入。

河間府洪武時接納了約5萬山西籍移民。如從南皮等7縣抽取了455個村莊進行統計,洪武時代建村的村莊僅有12個,其中山西籍的村莊有5個,佔總數的41。66%。

保定府洪武時接納了約3萬山西籍的移民。

廣本府、大名府的山西籍移民在《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七和二四三中與山東東昌府混在一起,無法析出,據載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為止,徙居大名、廣本、東昌三府的山西移民約有24736戶,123681人;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為止,大名、東昌、彰德等七府從山西遷來的移民總數達到65780戶,約328900人。

總之,在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年)的大移民中,山西人填河南、河北、山東成了這次華北移民潮的主流,使華北補充了人口,開墾了荒野,社會經濟開始得到初步的恢復。

但是洪武大移民中山西人填河南、河北、山東,恢復華北社會經濟的好景不常,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以討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靖難”。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破南京,即位為成祖,史稱“靖難之役”。

這個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又把華北推進了戰火之中,重造了一大批新的無人區,明成祖即位后又不得不展開新一輪的移民運動以補人口和勞力之不足。與此同時,明成祖遷都北京。政治中心從南方轉移到北方,為了拱衛京畿,也需要進行政治移民,於是就有了華北的永樂移民運動。

華北永樂移民的重點地區是北京城和順天府,這次山西籍的移民仍然十分活躍,但南京也成了一個主要的移民輸出地。據曹樹基先生的研究,在永樂移民中,遷入北京城的南京人有87。5萬人,遷入順天府的山西人有39。5萬人。詳見表4。

永樂以後,由於華北成為政治中心的所在地,華北漢族從這時起才真正走上了穩定和展的道路。而這時的華北漢族已非宋元時的華北漢族,也非隋唐時的華北漢族,還非三國兩晉時的華北漢族,更非秦漢時的華北漢族了!幾經滄桑,以華北為中心舞台而形成的漢族,在歷史的風雨中已經過多次的大混血和大換血,一方面是華北漢族一批又一批地南遷,另一方面是入主華北的一批又一批少數民族族群不斷地被漢化。華北漢族就是在這樣的磨難中展了起來。

清建朝時,隨着清兵的入關,有26萬~27萬滿族內遷,北京及華北不少地方成了滿族的主要聚居地。經過清至民國近300年的展,滿族人已大部分漢化。據曹樹基先生研究,清初北京城的滿、蒙人口約為30萬,清末八旗人口為63萬餘,但1949年時北京市滿族人口僅為3。1萬,僅及清末滿族人口的4。9%。到1951年隨着民族政策的落實,滿族人口才增至7萬,1952年超過8萬,1982年為11萬多人。

所以,縱觀華北漢族的展史,其在民族大融合中形成,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滄桑中,歷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宋元時期的大分裂、大動蕩、大遷徙和大同化,一方面是華北漢族的大批南遷,另一方面又是北方和東北的少數民族族群入主華北,在這個民族大熔爐中無一例外地被漢化,所以華北漢族又是在大融合(或大同化)中展的。1

——————————-

1《中國人口統計年鑒199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年,68頁。下引人口數均見此書。

1《晉書·江統傳》。

2《晉書·北狄匈奴傳》。

3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14頁。

4韓光輝:《遼代中國北方人口的遷移及其社會影響》,載《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

1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34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5.第三節漢族在華北的形成和發展(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