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第十二章畲族的重要文獻(17)
1參閱《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周寧縣卷》《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閩東畲族民間故事》。
2關於畲族機智人物鍾九公的故事,參閱《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閩東畲族民間故事》“狀師鍾九公”。
1參閱《中國機智人物故事大觀畲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關於畲族民歌的音調,學界有不同的歸納。如施聯朱《畲族風俗志》的介紹和藍雪霏在《中國民族文化大觀·畲族篇》中的介紹就有比較大的差異。隨着對畲族音樂研究的深入,對畲族民間音樂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這種差異也是正常的。本書關於畲族民歌調式的介紹,主要參考了藍雪霏等人的說法。
1李文珍:《畲歌假聲初窺》,載福建省群眾藝術館、中國音協福建分會民族音樂委員會編《福建民間音樂研究》(三),1984年內部版。
1《福安畲族志(初稿)·第五編》(打印本),1992年8月,第192頁。
1清同治《雲和縣誌》,卷15,《風俗·畲民》。
1筆者曾對部分地方畲族直呼父母名字和綽號的現象進行過調查,現這種況主要是由環境造成的。在小孩牙牙學語的成長過程中,因丈夫和公公、婆婆等家人直呼孩子母親的名字和綽號,又沒有教育小孩如何稱呼母親,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便也以綽號或名字直呼母親。這種稱謂本身並沒有歧視或貶義的意思,只是鄉間的一種習慣。
1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頁。
1實際上,不少地方男女“大生日”的時間是有差別的。如在閩西畲區,一般遵循“男過一,女過十”的原則,即男的“大生日”是在31、41、51、61這類逢1的年份過的,女的“大生日”則在30、40、50、60這類逢10的年份過。當然,農村生日都按虛歲、按農曆過的,按周歲來算,則應該是“男過十,女過九”。
1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314頁。
1鍾伯清:《多元與和諧:中國民間信仰的基本形態——一個村落民間信仰的實證調查》,《福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1根據史料記載,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1毛公寧主編,鍾伯清撰:《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畲族風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863頁。
1參見寧德地區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閩東畲族故事》,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
2何子星:《畲民問題》,《東方》雜誌,第三十三卷第十三號,1933年。
1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所謂“兩頭不見天”,是指早上天不亮就下地幹活,晚上天黑得看不見才收工回家。
1所謂“墨削其名”,即用毛筆將其族譜中的名字劃掉。意為將其逐出宗族。
1施聯朱:《畲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
2何光岳:《盤瓠氏的起源及對葫蘆的運用和崇拜》,《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87年第1期;同安荏:《畲旅遊示範村人文遺產存在誤讀》,廈門晚報,2009年12月20日。
3鍾瑋琦:《畲族史源》,麗水市編印;雷陣鳴、雷銀才:《再論把“盤瓠”神話當做畲族事實的虛妄》,《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6期。
1張慧琴、吳東海:《畲族圖騰崇拜初探》,《南方文物》,2005年第4期。
2黃向春:《畲族的鳳凰崇拜及其淵源》,《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1(清)周傑:《景寧縣誌》,卷一二,《風土·畲民附》,同治十一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