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十三 講海上明月張九齡(4)
到了長安,按例由宰相處理此事。這下子這小子在劫難逃了,為啥呢?因為張九齡打心眼裏討厭他,這還不是那種一般的厭煩,而是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種不祥之兆。
要說張九齡為何會有這種感覺,史無明文,沒有說過是什麼事觸動他了。兩人以前曾見過面,安祿山曾代張守圭入朝奏事,第一次見面張九齡就覺得安祿山不對勁。這大概就是所謂直覺吧,他曾對其他人說:“亂幽州者,此胡人也。”(《唐會要》卷五一)他準確預見到安祿山表面的愚鈍之下有一顆狡猾的心。至於怎麼看出來的真不知道。反正一見安祿山張九齡就覺得渾身不舒服,也許是這小子的樣子太讓人鬧心了。安祿山長什麼樣?史書記載說他“肥白”,一個白胖子,甚至有傳說晚年的安祿山體重達到三百斤以上,這可能有點誇張,但安祿山胖得走不動路倒是真的。唐人以胖為美,所以安祿山這長相在那個年代佔便宜。安祿山雖然胖,但是後來得寵之後,曾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據說旋轉如飛,有人問他三百斤體重怎麼能旋得起來呢,我說那還不簡單,他把大肚子掄圓了,離心力就上來了,他不就穩定了嘛。
古人喜歡相面,對生有異相的人總覺得他會幹出不同凡響的事來,不管好事壞事,總之是大事。安祿山那小山一般的體重大概也給了張九齡這個感覺,而且通過察觀色,張九齡得出這是個野心家的結論。此番安祿山犯罪,張九齡覺得機會來了,大筆一揮,寫下了這樣一段批示:“昔穰苴誅庄賈,孫武斬宮嬪。守圭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資治通鑒》卷(二一四)張九齡這裏使用了兩個典故。司馬穰苴誅庄賈,《史記》記載齊景公讓司馬穰苴當將軍,司馬穰苴提出來要讓齊景公寵臣庄賈來當監軍。庄賈平時驕橫慣了,大大咧咧來到軍門,已經遲到了,司馬穰苴將其斬示眾,全軍大驚失色,國王寵臣都敢殺,還有誰不敢殺?從此沒人敢不聽他的話。孫武也是這樣的,他給吳王練兵,特地提出以宮中婦女編成一隊進行試驗性訓練,女人愛笑,站在隊伍里嘻嘻哈哈,孫武將吳王的兩個寵姬斬,這下子其餘人嚇得噤若寒蟬,從此孫武訓練部隊無人敢違抗軍令。張九齡意思是要想嚴肅軍紀,就得拿安祿山開刀。
但是老天不幫忙,安祿山不知怎麼特別討唐玄宗的歡心,唐玄宗覺得這是個壯士,再加上平心而論安祿山還是有一些戰績的,是個能打仗的人,所以唐玄宗還挺喜歡他。於是想釋放他。張九齡反覆苦諫,他說:“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資治通鑒》卷二一四)這小子有反骨,非殺了他不可,否則後患無窮。唐玄宗老大不高興,他說:“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枉害忠良。”(《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據說西晉時候大臣王衍曾經偶遇十四歲的胡人石勒,都走過去了王衍越想越不對勁,他覺得這個小小胡人面相非同一般,是天下之大患,於是他馬上派人去抓捕,可是石勒已經走了,不見蹤影。後來,石勒建立了後趙,王衍果然死於石勒之手。唐玄宗的意思是你別把自己當王衍,也別把安祿山當石勒。你看他形容安祿山的話,忠良。這就等於一錘定音,於是安祿山被釋放了。一個將禍亂掐死在搖籃里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第三戰,對抗李林甫。
李林甫出道比張九齡晚。但是這個人極端狡猾,而且嫉賢妒能,表面看起來笑容可掬,與人為善,但背地裏害人無數,當時人評價他是“口有蜜,腹有劍”,這就是成語“口蜜腹劍”的由來。玄宗在開元後半期開始逐漸懈怠,不再勵精圖治,統治者只要有這種心態,您就看吧,小人就會趁虛而入,李林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小人。這種人會來事,會揣摩迎合上意,讓皇帝很舒服,所以很快李林甫就成了與張九齡平起平坐的人物。
他跟張九齡之間有明爭暗鬥,這是具有不同性格、不同價值觀的兩路人,他們不對抗倒還奇怪了呢。兩人的路數也是他們人品的體現,張九齡走正路,堅持原則,李林甫走邪路,以迎合唐玄宗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