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發的英雄(上)
第181章發的英雄(上)
【發國的英雄#
戴高樂,出生於發國里爾。
他的母親是富庶資產階級家庭的一員,父親曾是戰士,後來是教師。
戴的父母熱衷於討論歷史和時政,讓他這個小孩也關心起了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19歲那年,戴考入聖希爾軍校,開始展露自己的ZZ嗅覺與軍事天賦。
他曾分析道:“漢斯,已經被拴在了不惜局勢緊張也要維護霸權的戰車上,沒有人看得到這種緊張局勢的出路在哪裏。”
後來,一站爆發,印證了他的判斷。
在學校里,戴的成績名列前茅,可以自由選擇兵種。
當時,像他這樣家境優越,成績不錯的學生,大多會選擇騎兵。
當時,騎兵被認為是最有魅力的兵種。而且伴隨着機槍和大炮的出現,騎兵漸漸退出了戰場最前線,也比較安全。
而戴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步兵。誰想要直面最恐怖的戰爭,誰就會選擇步兵。
並且,戴選擇駐守高盧本土。
他認為在不遠的未來,高盧與漢斯之間,必有一戰,他要為此做好準備。
重要的不是去爭奪某一塊海外直民地,而是打贏這場決戰。
抱着這樣的想法,他去了第33步兵團。
此時距離一站,還有兩年。
在這場戰爭中,能看到很多老熟人的身影——
落榜畫家希某,正騎着車傳達軍令。
嚶國的丘佶爾,作為營長正鼓舞他的下屬。
戈林駕駛着站機穿梭。
墨索里尼正在狙擊槍的瞄準鏡里搜尋敵人。
那時,他們從未想過,彼此還會在下一場更加浩大的站爭中重逢……】
(今日不辱發)
(天降猛男)
(戴高樂年輕的時候還蠻帥的嘞)
(戴有一米九了)
(大丈夫當提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那時候都願意去直民地鍍金博功名)
(騎兵一站時還是蠻有戰鬥力,後來坦克成熟了才淘汰的)
(我也選擇步兵)
(步兵是戰場上的皇后,皇后想去哪裏就去哪裏)
(一站禁止乳發)
(一站把發的精銳都打沒了,傷痕纍纍的勝利)
(二站各大巨頭早期)
(夢幻聯動)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緣,妙不可言)
(那時美聖祖還在探索自家別墅)
(慈宗這會還在西伯利亞挖土豆)
(斯福在豪華莊園喝下午茶,大林在西伯利亞荒野求生)
(慈宗:摸魚中,勿cue)
(一位學生考入湖南省第一中學)
——————
這是在說異邦的英雄人物了呀。
天幕之下,因為信息不通達,對外界有些陌生的人們都產生了些許好奇。
中原大地無數英豪,人文薈萃,四方輻輳,在後世,也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可是除了中原,遙遠的異邦也有他們的故事與歷史,甚至還有“世界大占戈”。
中原落魄過,又絕處逢生,蛟龍出海。
然後就有了後世所說的“五常”。
這發國,不就是不久之前辦過奧運,還寫出來什麼被後人入侵的離譜電影的國家嘛,也是“五常”之一呢。
這位戴高樂,在後人的口中名聲不錯呢,也不知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
明,朱棣饒有興緻,這個戴出身倒是不錯,還就讀于軍校啊。
宋之前,華夏是少有專門的軍事院校的。
戰國時,縱橫學派創始人鬼谷子在鬼谷洞隱居並講學,這個地方被譽為古代第一所“軍校”。鬼谷子在此培養了眾多著名的兵家和縱橫家,像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
東晉時,前秦苻堅設立“教武堂”,是歷史上第一個官辦中央軍校雛形,專門教授陰陽學和兵法知識。
可惜效果不佳。老師都是些沒打過仗的文人,學生反而是真正上陣殺敵的武將。外行指導內行,沒多久就謝幕了。
直到宋朝,情況才有了些改變。
宋自開國以來,就面臨著邊境上的強敵壓力。宋仁宗時,西北李元昊鬧事,大宋王師威風凜凜地出去平叛,結果大敗而歸。
范仲淹、富弼等臣子痛定思痛,他們認為戰敗很大的因素是由於官員“不習兵事”,便向皇帝上書,要建立專門的學校,提高官員們的軍事素質。
於是大宋慶曆三年,大宋武學成立了。
但學校一開,居然沒幾個學生來學。
因為招生的對象是官員,宋重文輕武,地方上的官不想從武,武官又覺得打仗這東西,沒必要專門學。
而且這個學校還不斷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非議攻擊,甚至拿前人比較——諸葛亮都沒上過什麼軍校,也不是專門學軍事的,人家不一樣會打仗?開軍校有啥用?
就這樣,宋朝第一所軍校,在慘淡經營了95天後,關門大吉。
……直到30年後,王安石開始了聲勢浩大的熙寧變法。開設武學,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熙寧五年,宋神宗下詔重辦軍校。這一次,大宋武學終於站穩了腳跟,一直開到了宋朝滅亡。
宋徽宗崇寧年間,又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地方武學,自此,形成宋朝中央地方兩級的軍事教育體系。
中央武學設在京城的姜太公廟裏,姜太公在宋時被封武成王,學生名額有200人,南宋減為100人。
地方武學,見於目前的文獻,北宋有17所,南宋有22所。多設在富裕的江南後方,前線也設了幾處,用於就地培養軍事人才,學生人數“大縣五十,中縣四十,小縣三十八”。
這樣看,宋好似也不算不重視軍事,那麼宋朝的軍校取得了什麼成果呢?
戰鬥力整體上似乎沒有比辦武學前有質的提升,宋軍名將中也不見武學畢業生的身影。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辦學規模太小。學生總共不到千人,數千人稀釋在數十萬的宋軍中,難以提高軍隊整體素質。
而且當時的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甚至連當過武學校長的程頤都覺得《尉繚子》等兵法粗陋,要把它從課程中刪去,代之以《孝經》、《左傳》。致使很多畢業生只會紙上談兵。
學生結業后,最高也只授予“三路巡檢、監押、寨主”這一類的官,都是從八品左右,而且主要都負責維持地方治安穩定。
到了南宋,武學生結業后要進入仕途,還要通過科舉考試,就算考上了武狀元,也只是授予秉義郎——秉義郎在宋朝52級官階中排46位。
相比於文狀元,馬上任通判——相當於現在的副市長,三年後即入京的火速提拔,武狀元的升遷道路實在是令人落淚。
……
聽到天幕中提起發國的軍校,朱棣若有所思。
與文官不同,武將大都是戰場廝殺上來的,若沒了戰事,那要如何培養武將,況且武將也不能光會打打殺殺啊!
這個軍校倒是不錯,宋朝能辦武學,大明當然也能,天幕要是能細說後世的軍校就好了,讓他也借鑒一二……
漢,霍去病對於兵種關注更多。
騎兵可以說是漢朝最重要的兵種了。
漢對於騎兵的重視,從漢高祖劉邦就開始了。經歷過秦末起義和楚漢多年的戰爭,劉邦意識到騎兵在機動和速度上的絕對優勢,更加註重騎兵的建設。
“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史記》
彭城大戰,56萬之眾敗於項羽3萬騎兵。
白登之圍比彭城之戰還要危險,劉邦率領以步兵為主的幾十萬大軍北征匈奴,結果自己所率騎兵同步兵大軍脫離,被冒頓單于的精銳騎兵包圍。
這樣深刻的教訓,怎麼能不令漢家重視培養騎兵。
到劉徹的時代,對匈奴作戰基本上以騎兵為主力了。漢武帝時期,騎兵分為護衛騎、游擊騎和馬步軍三種,以騎射為主要特點。騎兵編製也有了較大的變化,設立了騎都尉、騎中郎將等職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騎兵部隊編製。
在戰爭中,騎兵主要用於偵查、突擊、追擊等任務,快速機動打擊敵軍的要害部位。
而霍去病的騎兵戰術,可以說是冷兵器時代的典範。他對騎兵突擊戰術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首次出征便以800騎兵深入大漠,斬首敵軍2000餘級,隨後在河西之戰中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
在漠北大戰中,他更是展現了自己騎兵戰術的革新能力。他善於運用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進行快速突襲和縱深打擊,這種戰術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憑藉這份能力,霍去病消滅匈奴左賢王部主力七萬餘人,追擊匈奴軍直至狼居胥山與姑衍山,分祭天地,臨翰海而還。
……
原來在未來,騎兵竟然逐漸退出了戰場前線嗎。而步兵,後人說這是戰場上的皇后……
霍去病笑了笑,這形容真是奇怪又貼切。
哪怕他更擅騎兵,也知道步兵的重要性。
步兵是地面戰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優勢在於靈活性和適應性。他們能夠在地形複雜的戰場上迅速移動和部署,能夠執行多種任務,包括進攻、防禦、行軍、巡邏和偵察等。
不過,如今的漢室並沒有機槍大炮,所以還是得訓練更多騎兵精銳。他們與天幕的時代隔的太遠,也不知往後的王朝是如何作戰的。
比如那與漢並稱的唐朝,對於騎兵的裝備武器與戰術運用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