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章生活的意義(4)
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從我們剛剛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對“生活的意義”的探索。就算是孩子,也想弄清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在兒童展的前五年,已經具備了一套固定的行為模式,即他們以怎樣的方式和方法去對待一切事。此時,他們對於自己和社會所嚮往的展模式已經有了深層次的概念。此後,他們就會利用自己對社會和自我的看法來關注整個世界。因為在兒童時期還不知道何為社會經驗,所以需要有人對他們加以詮釋,這樣就逐漸賦予了他們生活的意義。
對孩子們而,即使對意義的認知已經偏離正軌,即使他們所採用的處理方式還會帶來接二連三的錯誤,他們也不會改變。只有他們重新檢討,對自己的認知加以改正,才會使他們對於人生意義的理解得到改變。有時,犯錯帶來的嚴重後果會強迫性地驅使他們改變自己對人生的認識,然後完善自我。但是如果沒有任何方面的壓力,他們就不會意識到其中的謬誤,還會執着於錯誤之中,以至於結果無法收拾。一般來說,要想讓自己對人生的認知走向正確的軌道就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學人士的指導,他們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錯誤的根源並探尋到正確的人生意義。
人們在兒童時期的境有多種解釋方法,童年的不快樂很可能被賦予相反的意義。比如,有的孩子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他就會盡其所能讓自己找到一個擺脫困境的方法。由此,他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使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不要讓我的孩子再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
而有的孩子則會想:“上天真的好不公平,為什麼總讓別人享受美好的東西?既然上天對我這樣殘忍,我還有必要對別人給予慈愛嗎?”
也許有的父母會這樣告訴自己的孩子:“我的童年就是從貧苦中過來的,可是你為什麼就一點苦都不能吃呢?”
有人則認為:“因為童年時我受了很多苦,所以我現在做什麼都無可厚非。”
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於人生的理解已經表現在他們的行為之中,如果他們不對自己的思想加以改變,行為自然也不會改變。
每個人的經歷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成與敗,這就是個體心理學對決定論的反對之處。一個人的經歷不能決定其一生的命運,但會對人的命運造成影響。如果我們將某種特殊的經歷作為未來人生的基礎,那麼必定會被誤導。環境因素並不能決定人生的意義,我們卻可以通過解讀自己的人生狀況來改變命運。
身體缺陷
然而,成年人中的失敗者,大部分都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就未對人生的定義形成正確的認識,並讓這種錯誤一直展。其中包括那些在嬰幼兒時期患病或存有缺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經歷了痛苦的童年,根本無法意識到人生的意義就是對社會的貢獻。除非讓那些與他經歷相似的人對他加以引導,讓其將關注力放在他人身上,否則他們一生都會以自我為中心。如今,他們常常因為周圍人的嘲笑、同或擠對而變得更加自卑。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因為自己受到社會的侮辱而變得內向,並且還認為自己不會對社會有任何貢獻。
身體器官的殘缺或內分泌異常都會導致兒童在生活方面產生困難,我想,我是第一個對此領域加以研究的人。雖然這一分支在業內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它的展方向卻偏離了我的願望。我一直在尋找克服這種困難的方法,而非讓他們將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歸於人身體的缺陷或者內分泌的異常。身體的缺陷並不能強迫一個人的心理朝錯誤的方向去展,而內分泌也不會對兩個兒童產生同樣的作用。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那些有困難的兒童在克服困難的同時,會將自己內在的巨大潛能激出來。
正因如此,宣傳優生優育並不是個體心理學家所倡導的。有很多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成為某一時代的傑出人才,雖然他們有的一生與病魔相伴,有的英年早逝,但他們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人類許多偉大的明,正是由這些人創造出來的。他們的堅強源自奮鬥,他們執著於常人都無法完成的事業,所以成就就是理所應當的了。僅憑對人**的觀察,我們無從判斷心靈展方向的好壞。然而迄今為止,大部分具有先天缺陷或內分泌異常的兒童都未接受過正確的訓練。正因為無人可以理解他們的痛苦,所以他們總是越來越自我。由此我們也就明白了那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兒童大多是失敗者的原因,因為他們往往過於關注自己的缺失而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