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第八輯贈言(32)
人和書
“人和書”是個好名字,王楷元先生的小書取了這個名字,見出他的眼光和品味。***
人和書,大而之就是世界。世界上哪一樁事離開了人?又哪一樁事離得了書?我是說世界是人所知的一切。知者是人,自然離不了人;有知必錄,便也離不開書。小而之,人和書就是歷史,人和書造成了歷史;再小而之就是傳記,就是王先生這本書敘述和評論的。傳記有大幅,有小品,有工筆,有漫畫。這本書是小品,是漫畫。雖然是大大的圈兒里一個小小的圈兒,可是不含糊是在大圈兒里,所敘的雖小,所見的卻大。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傳記,第三部分也是片段的傳記,第二部分評介的著作還是傳記。王先生有意“引起讀者研讀傳記的興趣”,自序里說得明白。撰錄近代和現代名人軼事,所謂筆記小說,傳統很長。這個傳統移植到報紙上,也已多年。可見一般人原是喜歡這種小品的。但是“五四”以來,“現在”遮掩了“過去”,一般青年人減少了歷史的興味,對於這類小品不免冷淡了些。他們可還喜歡簡短零星的文壇消息等等,足見到底不能離開人和書。
自序里希望讀者“對於偉大人物,由景慕而進於效法,人人以亞賢自許,猛勇精進”。這是一個宏願。近來在《美國文摘》裏見到一文,敘述一位作家叫小亞吉爾的,如何因《襤褸的狄克》一部書而成名,如何專寫貧兒努力致富的故事,風行全國,鼓舞人心。他寫的是“工作和勝利,上進和前進的故事”,在美國文學中創一新派。他的時代雖然在一九二九以前就過去了,但是許多自己造就的人都還紀念着他的書的深廣的影響。可見文學的確有促進人生的力量。王先生的宏願是可以達成的,有志者大家自勉好了。
成都詩
據說成都是中國第四大城。城太大了,要指出它的特色倒不易。說是有些像北平,不錯,有些個。既像北平,似乎就不成其為特色了?然而不然,妙處在像而不像。我記得一小詩,多少能夠抓住這一點兒,也就多少能夠抓住這座大城。
這是易君左先生的詩,題目好像就是“成都”兩個字。詩道:
細雨成都路,微塵護落花。據門撐古木,繞屋噪棲鴉。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風味足,楚客獨興嗟。
住過成都的人該能夠領略這詩的妙處。它抓住了成都的閑味。北平也閑得可以的,但成都的閑是成都的閑,像而不像,非細辨不知。
“繞屋噪棲鴉”,自然是那些“據門撐”着的“古木”上棲鴉在噪着。這正是“入暮”的聲音和顏色。但是吵着的東南城有時也許聽不見,西北城人少些,尤其住宅區的少城,白晝也靜悄悄的,該聽得清楚那悲涼的叫喚罷。
成都春天常有毛毛雨,而成都花多,愛花的人家也多,毛毛雨的春天倒正是養花天氣。那時節真所謂“天街小雨潤如酥”,路相當好,有點泥滑滑,卻不至於“行不得也哥哥”。緩緩的走着,呼吸着新鮮而潤澤的空氣,叫人閑到心裏,骨頭裏。若是在庭園中踱着,時而看見一些落花,靜靜的飄在微塵里,貼在軟地上,那更閑得沒有影兒。
成都舊宅於門前常栽得有一株泡洞樹或黃桷樹,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見樹,不見屋,更不見門洞兒。說是“撐”,一點兒不冤枉,這些樹戇粗偃蹇,老氣橫秋,北平是見不着的。可是這些樹都上了年紀,也只閑閑的“據”着“撐”着而已。
成都收市真早。前幾年初到,真搞不慣;晚八點回家,街上鋪子便劈劈拍拍一片上門聲,暗暗淡淡的,夠慘。“早睡早起身體好”,農業社會的習慣,其實也不錯。這兒人起的也真早,“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是不折不扣的實錄。
北平的春天短而多風塵,人家門前也有樹,可是成行的多,獨據的少。有茶樓,可是不普及,也不夠熱鬧的。北平的閑又是一副格局,這裏無須詳論。“楚客”是易先生自稱。他“興嗟”於成都的“承平風味”。但詩中寫出的“承平風味”,其實無傷於抗戰;我們該嗟嘆的恐怕是別有所在的。我倒是在想,這種“承平風味”戰後還能“承”下去不能呢?在工業化的新中國里,成都這座大城該不能老是這麼閑着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