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1)

1.前言(1)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省東海縣。***朱自清六歲時全家搬到揚州,成長於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12年高小畢業的朱自清,考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1916年,考入北大預科,后考入哲學系。改名“自清”,改字“佩弦”。1920年畢業后,到江浙一帶做了五年的中學國文教員。1925年,清華學校設大學部,經俞平伯推薦,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此後一生服務於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他隨清華大學到長沙,后遷入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授,講授文學批評等課。1946年,抗戰勝利后,朱自清又隨清華大學遷回北平,仍為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不僅是一位詩人、散文家,而且是一名學者,一名民主戰士。他的著作有27部,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字數近200萬字,且字字珠璣,句句秀美,或清秀雋永,或激進深邃,為後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學遺產。

朱自清在五四運動后開始創作新詩,大多收入《雪朝》第一集合詩與散文合集《蹤跡》。這些詩作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1923年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以樸素清雋、淡雅清麗著稱,極富有真實感。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葉聖陶先生這樣說過:“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我曾經向青年們、少年們作過許多次介紹,還對我們的子女們說,寫散文應該向朱先生學。如果有人問我是否有點偏愛,我樂於承認。……到了後期,如《飛》,套一句老話,可以說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創作方面的造詣由此可見一斑。

而作為一名學者和民主鬥士,他不僅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學等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建樹,而且從青年時代起,就一直追求光明和真理,關心祖國的命運,堅定地投身到民主鬥爭中去。**同志這樣稱讚他的骨氣:“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由此可見朱自清先生的錚錚傲骨。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極為寶貴,但其中尤以散文最為瑰麗,堪稱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瑰寶。他筆下生花,文思泉湧,擁有獨特的審美旨趣和美學意境,不拘泥於已有的散文體制,開創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樹立了萬口傳誦的白話美文模範。

為將朱自清先生畢生的散文巨作呈現於讀者眼前,本書編者做了大量縝密、細緻的工作。但朱自清先生一生所寫的散文數量實在太多,將其全部收錄在一本書中實屬不易,因此,本書只能儘力做到“全”而“精”,會放棄一部分雜文和少量的序、跋。當然,雜文中能夠反映朱自清先生的思想、觀點和生活的代表性文章,本書已竭力保留。全書仍按朱自清先生生前編定的散文集(《背影》《你我》《歐遊雜記》《倫敦雜記》《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語文影及其他》)編排,以時間先後為序,並根據當代讀者閱讀習慣稍作調整,收錄了朱自清先生詩與散文集《蹤跡》中的散文,以及未曾編成集子的數十篇經典散文,這樣,既有利於讀者了解到朱自清散文作品的原貌,又有利於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而文中個別詞語,可能在用法上不合當代白話文的通行規範,是早期白話文都會存有的現象,為尊重原作這裏仍然以原文為準不予更改。

相信通過此書,廣大讀者一定能更加清晰、更加動地了解到朱自清先生那不得不讀的一曲華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朱自清散文經典全集(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朱自清散文經典全集(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前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