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第四章原來是這樣啊(9)
現在,各種名詞滿天飛,隨便撈上一個給自己扣上似乎是很輕鬆的事,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太率性而為。尤其不要動不動就說自己是什麼什麼,因為,往往當你把自己或者別人看成是什麼樣的人,你或者是別人就會慢慢地變成什麼樣的人。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更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籤。尤其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對是非對錯、好壞善惡等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辨別能力,外界的影響對他們如何看待事物和如何看待自己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個孩子會很容易接受別人給自己的評價,產生一種認同感,並進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貼標籤效應”,就像有的家長說孩子是“好孩子”“聰明的孩子”,這給了孩子一種暗示,孩子也認定自己“聰明”。由於一些家長無意中給孩子貼上了不正確的標籤,使他們的不良心理和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就像有的家長說:“你這淘氣鬼,從來都不聽話。”或是:“你怎麼那麼笨,別人都會的你怎麼不會。”在孩子的內心中便認定自己“不聽話”“笨”“不如人”,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阻礙孩子展。
圓圓今年4歲,剛上幼兒園不久,有次圓圓的媽媽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況,老師說:“這孩子很聰明,但是有一個習慣不太好,本來會做的事、會唱的歌,只要老師讓她去前面做或唱,她就會找出種種理由拒絕,即使說服了到前面也是扭扭捏捏,或聲音很低,或不敢朝前看。”圓圓的媽媽說:“是呀,這孩子從小就膽小,我有時還總說她扭捏,叫她‘膽小鬼’。”老師說:“不要隨便給孩子一個代稱,你總說她是膽小鬼,時間久了她膽小的癥狀會更加重的。”圓圓的媽媽這才認識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問題所在,一個無意中的稱呼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影響。正在這時,孩子下課向她們跑來,媽媽對圓圓講:“你看,老師正在誇你呢!說你上了大班後進步可大啦,越來越勇敢。老師說你唱歌很好聽,都快成‘小歌星’了。”老師也連忙附和稱是,圓圓的臉上露出了很得意的神,沒想到後來媽媽這番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此以後圓圓果真變了樣,過去那種忸怩的狀態不見了,後來還代表幼兒園參加了全市師生聲樂大賽。
孩子像一張白紙,父母和老師與孩子接觸時間較長,時時處處都在有意或無意地給孩子一些評價,這種評價出現的次數越多,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塑造作用越強,甚至會左右終生。有時一句話就是孩子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學習好,望子成龍的心可以理解,但有些家長為了刺激孩子,讓其更進步,往往會不假思索地批評孩子,比如考試沒有考好,媽媽就會責罵他:“你怎麼這麼笨呢?”而孩子接下來的考試還是沒考好,媽媽更生氣了:“一點進取心都沒有,以後也沒大出息。”可能父母會認為這樣的批評對孩子會起到“激將”的作用,並不是真的認為孩子笨或沒出息,但是,孩子聽了后,會有受傷的感覺,他們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沒出息”,甚至因此而破罐子破摔。所以,在父母給孩子貼上“笨”很“沒出息”“沒希望”這些負面標籤時,一定要慎思而後行。
尤其是當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過多批評就好像給人貼上了一個否定的標籤,會使人產生焦慮和自卑的心態,最終或許會使人走向消極的狀態。曾有專家對少年犯進行過一次研究,結果表明,很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在小時候曾因偶爾犯錯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籤,這種標籤引導着他們,讓他們愈來愈相信自己就是一個“不良少年”,從而走上讓人心痛的犯罪道路。所以,對於孩子一定要給他們貼好標籤,好標籤,即好的結論能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負面標籤,即不好的結論容易引導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方面更難改變。
如果我們沒有對一個人進行理性的判斷,就隨便貼了標籤,這樣可能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在缺乏理性分析的況下盲目認定其簡單的論斷。其實,人也會給自己貼標籤。例如在進行自我介紹時,說自己是公司員工、是學生、是醫生,說自己能夠自立,自己意志薄弱,自己受歡迎或者不受歡迎等。有人會說:“其實我不擅長……”這些想法就是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籤。而且許多時候我們都會被這些標籤所束縛。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給自己貼標籤習以為常,更有甚者也很隨意地就給別人貼上這些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