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反覆無常吳三桂(3)

13.反覆無常吳三桂(3)

在雲南,凡是有才能、有聲望的人,凡是儀錶不凡或有一技之長的人,都是吳三桂網羅的對象。***吳三桂對他們往往是先待之以禮,然後派人向對方說明欲將其收為王府私人的意圖,接着出具契約,規定隸屬關係,最後給一筆可觀的金錢。吳三桂用這種辦法,使許多人和他建立起終身依附的關係。

吳三桂等自恃有功、有實力,又有清廷當初的許諾,想把鎮守的大片土地及特權,世代承襲下去,與清朝相始終。而清朝最高統治者對其封王甚至聯姻只是籠絡與利用的手段,是不能允許這種割據局面長久保持下去的。

康熙六年,康熙帝親政。鑒於前朝得失,認為藩鎮勢大,於國家長治久安有害,遂產生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的想法。吳三桂對於政治是很敏感的,他早就把兒子吳應熊留在北京,意欲使朝廷不懷疑他有二心,又把自己的表兄胡亮留在兒子的身邊,為吳應熊照料一切,並隨時向自己報告朝廷動向。當吳三桂得悉康熙帝的意圖后,為了試探皇上的實意,假意上書,以有眼疾為由,要求辭去雲、貴兩省事務。吳三桂此舉正中皇上心意,康熙帝立即“恩准”,並下令將兩省事務交給當地督撫管理。吳三桂摸清了朝廷的意圖,加緊籌劃對策,一場撤藩和反撤藩的鬥爭,就此拉開了帷幕。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必須要把他放入到歷史的舞台中去評價,而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他。在當時身為一個小小總兵的吳三桂,能預見到“清朝對我國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傳承”有莫大的貢獻嗎?他能預見到當時還不知道在何處的“千古一帝”嗎?他能預見到“康乾盛世”嗎?改朝換代只是歷史前進的方式,歷史借他強行推動中國的展,他也不過就是歷史的一個工具而已。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是最最關鍵的籌碼。

可惜的一點是吳三桂處在了一個風雨飄搖、腐朽不堪的南明王朝,那個時代我一直不敢正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政權啊?王朝已喪失整合人心的功能,內部力量的相互消耗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官僚系統只是因為金錢作潤滑才勉強運轉,到處是令人痛心疾的混亂、貪墨、醜惡和頹廢,即使是忠心自矢的人也總籠罩在人們的懷疑目光之中。從萬曆皇帝的畸曲人格開始,他藏了那麼多的私銀卻一毛不拔,國家的災難算什麼?他躲在深宮裏十幾年,或許載歌載舞,溫鄉懷夢,或許煉丹求壽,外面的世界統統不管,竟然持續十幾年都沒有上朝。最後藏了那麼長時間的銀子在國庫中都腐爛霉掉了,到了後來又經歷了亂七八糟的“紅丸事件”,到了崇禎,很無奈你的祖宗實在太大方了,留給你的竟完全是一攤惡水一片沼澤了,內憂外患,努爾哈赤已經攻入關內,如今的明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崇禎再憤救國已經晚了,帶着一腔無奈與怨憤最後落得在煤山弔死的下場。這樣一個時代,歷史實在太無,吳三桂卻恰恰誕生在這樣一個年代。若是他出生的背景稍微好一些,憑藉他的才華也許會留下一世英明。可惜他的一念之差,被蓋棺定論釘上了歷史黑暗的一角。

要知道在這樣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最無奈、最可悲的卻都是讀書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中節氣是一個人品格的關鍵。我們後人在看待這段歷史時,是帶着同與理解的。中國文人的命運大都是卑微而懦弱的。為了這樣一個政權,守節又有何等意義?只為守着心中的一點志氣,為了在歷史的一頁上留下自己的忠烈碑,把身家性命都拋諸腦後又真的有意義嗎?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歷史學家也很矛盾,他們也很為難。對於吳三桂,歷史給他的評價有些苛刻和過分了,和他同時代變節的人還有很多。面臨到對事實定性的時候,他們難免有失公允,特別是帶着濃重的民族觀,帶着漢文化中心論的觀點。吳三桂啊吳三桂,你只能背負着漢奸的罪名無法解脫了。特別是到了抗日戰爭的時候,你尤其被作為歷史的反面教材留在了千古罵名上。你也永遠翻不了身,嗟乎,可悲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上的二把手(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反覆無常吳三桂(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