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戰後態勢(四)

第143章戰後態勢(四)

斯大林身為1位政治高手,必然會預料到美國會反對蘇聯進入歐洲大6中心,以此樹立蘇聯心目中地緣政治新均勢的想法。

然而斯大林是1個意志堅強的人,他不會明知如此而去預先做出讓步。

以赫爾曼對斯大林的了解,他必然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

但考慮歸考慮,最終他會先將事情做完,繼而用來作為自己手中的談判籌碼。

他會緊緊掌握住勝利果實,然後靜待西方盟國的反應。

斯大林只會在意對方相應的後續反應,1旦盟國沒有施加任何壓力,那麼斯大林就不會去答理。

1940年他也是這樣對付希特拉。

當時德國控制了歐洲大片土地,面臨這種情形,斯大林並未做出退讓,反而是將部隊調往西部邊境,試圖嚇唬這樣1個潛在的敵人,使他們認為自己不會退讓。

不過,那1次他錯估了對手。

莫洛托夫奉命訪問柏林,態度強硬時,反倒讓希特拉堅定了自己要入侵蘇聯的決定。

那1次的強硬態度反倒引火燒身。如今的斯大林依然是用他1貫的強硬堅持來對付美國與英國,就不知結果會否1樣。

事實上,老謀深算的丘吉爾對斯大林的外交盤算心知肚明。

他力促美、英、蘇3國迅速舉行高峰領袖會議,意圖搶在蘇聯還沒有更多籌碼時就開會。

波茨坦會議召開前,丘吉爾希望盟國能盡量掌握更多的談判籌碼,以此才能在會談中佔據主動。

然而,杜魯門暫時還不願意接納丘吉爾的建議。

赫爾曼預計去日本參加完他們的投降儀式之後,就趕去蘇聯與斯大林見面。

如果東西方繼續這樣僵持下去,世界將會再1次面臨分裂,甚至還有爆發第3次世界大戰的可能。

前段時間美國特使霍普金斯去了蘇聯,不料斯大林運用他的談話技巧,把前者置於防禦地位,先發制人地抱怨美國終止了租借法案的援助,表示美蘇關係已經有了冷卻的苗頭。

他還警告稱,蘇聯決不會向壓力低頭——這是談判中決定不透露底線所可能接納的讓步時,經常會用上的外交伎倆。

斯大林接着又聲稱,他實在不理解美國為何關心波蘭是否舉行自由選舉這種無聊的事。

他的理由是意大利、比利時都還沒有舉行選舉,蘇聯也沒有說話呀?

接着就問西方國家為什麼獨獨關切波蘭和多瑙河流域國家,也就是這些與蘇聯邊境緊鄰的地區呢?

會談中,霍普金斯和斯大林各說各話,自然也就不會有任何結果。

就當杜魯門將這事告訴給赫爾曼時,後者笑了笑。

他認為霍普金斯展現出的是絕大多數美國談判代表的1貫作風。

而斯大林同樣也是依循俄羅斯傳統做法。他堅持認為可以在鄰國地區自由行動。從俄羅斯200年前出現在國際舞台起,他們在與鄰國發生爭執時,總是習慣雙邊來協商解決,不願提到國際會議上解決。

曲風很清楚這個國家1貫的外交處事風格,他們認為在與鄰國交往時有權自由行動,如果受阻,那麼就傾向於訴諸武力,通常不會退卻,除非有爆發戰爭之虞才會有所節制。

戰時數次受命訪問莫斯科的霍普金斯剛開始時,發現此行氣氛非常融洽。

然而氣氛融洽與最終的談判卻是另1回事。

他與斯大林的會談無意間深化了雙方在東歐的僵局,而且有加速冷戰發生的風險。

因為霍普金斯依然遵循他的戰時老套,強調雙方應和諧,不宜對立。他沒有正告1意孤行將會引發嚴重爭端。他認為1切的不同意見可在良好的氣氛下化解——而這些範疇都是斯大林根本不理解的東西。

—————

前段時間,斯大林主張把遠東的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的主權交給蘇聯。

在這同時,他要求大連和旅順開放為自由港,有權管理中國的滿洲鐵路,這些想法完全是抄自本世紀初沙俄帝國的教科書。

這時的蘇軍已經如歷史上1樣,同樣進入了東北。

對於這件事,並不是赫爾曼沒有去阻止。因為這其中涉及到很多具體的各方利益關係。

當初羅斯福把中國列入戰後4強之內,1部分是出於對赫爾曼的禮貌,另1部分是在其全球佈局中,需要有1個亞洲夥伴會更加符合美國的利益。

說實話,當初丘吉爾與斯大林都是持反對意見。

他們認為以中國的力量,暫時沒有實力去執行分派的任務;目前的中國自身還有很多問題,同時還面臨著發生內戰的危險,是1個低度開發的國家,如此怎麼可能擔任世界警察呢?

就當赫爾曼與羅斯福提出“4大警察”的構想時,斯大林馬上提出1個合理的問題:如果中國試圖出面解決歐洲的爭端,歐洲人將如何反應?

斯大林同時又說,以他來看,中國還不夠強大到足可擔負此1世界警察的重要角色。他提議建立1個地區委員會,以此來維持和平。

赫爾曼知道1旦此時中國不能擠進4大國地位,今後恐怕再難有這1機會。

他當即拒絕了斯大林這項建議,指出這樣做有類似搞出1個勢力範圍的危險。並且講明和平必須要以大國及全球為基礎來保衛,否則就會失去意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冷戰之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冷戰之魂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3章戰後態勢(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