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補貼家用
得了賞錢奪得頭籌,倒也不是最為主要的事情,而是得了縣令的一番誇獎。
“沈兄最近的文采是愈發的突飛猛進了,想來應該是瞞着,我日日都在挑燈去看書吧,不然也不至於我一個字都說不上來,而沈兄則是說出了這樣厲害的一番詩句。”李秋明帶着開玩笑的語氣說。
兄弟二人關係好的緊,自然不會因為今日沈清平在衡陽詩會上出了風頭李秋明就開始嫉妒,相反的李秋明反而是因為沈清平在衡陽詩會上出了風頭,壓了顧文通一番這會兒覺得愈發的舒爽。
“還得了縣令的誇讚,此事又是從何說起呢?”說著宋如盈擦了擦手拿起了一塊桂花糕遞給了自家小妹,她們二人算起來也有些日子不曾吃過這種精緻的食物了。
二人拿起桂花糕小心翼翼地嘗了一口,甜蜜的味道,在嘴巴里瞬間綻放,放開桂花糕的味道甜蜜卻又不膩。
看着她們二人吃桂花糕的樣子,沈清平的心裏尤為的難受,像是被一塊大石頭死死的壓着有些喘不過氣來,許是因為今日天色已晚的緣故才會覺着壓抑的很晚。
在尋常不過的桂花糕,可是落在她們這樣的家中,卻是尤為罕見之物,沈清平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只是覺着心酸而又無能為力。
“嫂子是有所不知,也不知道沈兄是背着我究竟看了什麼書,今天對出了一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和安得廣廈
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縣令對此可是讚不絕口。”
李秋明尤為驕傲的語氣說著這番話,他們兄弟二人感情要好的很自然不會因為此事而就心生嫉妒,相反的李秋明覺得沈清平今日壓了顧文通一頭才真的叫得上是大快人心。
聽着他這番話自然是驕傲的,沈清平平反倒是有些心虛的笑了出來,這樣的詩句哪裏是他一個不懂韻腳的人能對做的出來的了,不過就是借用了千古絕句罷了。
不然宋如盈沒讀過書也不識幾個字,可在瞧見了李秋明一副驕傲的模樣,大抵也能猜得出來這一句詩句是何意思,再加上今日相公拿回來的二十兩銀子便是今日的頭籌,想必現利應該滿意的很。
雖說二十兩銀子算不上多,可卻需要宋如盈在外浣洗衣裳整整一年才能賺得回來。
宋如盈緊緊地握着手中的錢袋子,二十兩銀子宛如千斤重一般,拿在手中更是格外的沉甸甸,她看向了沈清平,“今日之事你再與我好好的說說,讓我知曉我家相公在今日的詩會到底多麼厲害。”
說起此事還要往一個時辰之前說。
顧文通聽了沈清平的詩句之後很是不屑地對出了幾句春日的詩句,奈何都是平平無奇的詩句並未引起任何的反應,這才是讓顧文通最為吃癟之處。
“沈公子年紀不大但是文采不錯,不知沈公子可有興趣參加科考,寒窗苦讀多年為的便是有
朝一日站在金鑾殿上想必沈公子也有這樣的報復。”
縣令很是滿意沈清平,僅僅是今日見過一次卻也是打心眼裏覺得此人乃是個可塑之才,假以時日必定能站在金鑾殿上,皆是他也跟着一起臉上有光了。
科考?沈清平一頭霧水,他只在歷史書和電視劇里才聽說過這兩個字,沒想到有朝一日居然發生在了自己身上,誠然是知曉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本事,沈清平並未點頭,但也沒有搖頭拒絕。
科考可不是他這半吊子水平的人不能參加,可是縣令今天的確是有意要與他好好的說一番話,沈清平不是個自討沒趣的人,並也只能是一一的順着縣令的話往下說
二人在說話之時,只瞧見了顧文通的臉色,尤為的難看這副模樣,恨不得要將沈清平生吞活剝了似的。
顧文通站在縣令的身邊,起初還是一副洋洋得意的姿態,現如今卻尤為的落寞,說到底,顧文通在縣令跟前算得上是半個眼熟的人,自家大伯乃是縣令身邊管着文書的人,如此以來日後要科考之時自家也算得上是能說得上一句半句話的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即便顧文通在今日衡陽詩會之中算不上是最出色之人,可是旁的人也願意在他跟前阿諛奉承着。
“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諸位可要好好的與沈公子好好探討一番,日後諸位都能站在金鑾殿上本官的臉上也是有面子。”
縣
令沒什麼官架子,說話也是隨心,這樣的父母官才是叫人敬佩的很。
繞是如此卻也沒人趕在縣令的頭上造次,藉著縣令又問了沈清平如今局勢話題。
按理說衡陽詩會此等民間舉辦的活動不該參與到朝政問題上,沈清平在聽到縣令的話之時的確是有幾分猶豫,他來到這個世界沒多久還不清楚什麼情況。
也不敢隨意胡說。
臨走之前縣令還是再三叮囑沈清平一定要好好讀書,日後若是真的能站在金鑾殿上也算得上是為縣裏爭光了。
“嫂子是沒看到顧文通當時的表情那模樣,恨不得要將我與沈兄生吞了。”李秋明越說越覺得驕傲的很。
到底他與沈清平的關係要好,如今只是覺得沈清婷背着他偷偷讀書實在是可惡的很。
心想到這裏,李秋明輕輕的撞了一下沈清平,問道:“這幾日你究竟背着我讀了些什麼書,明日需要一一列舉出來才是,我也去買來看看。”
“行行行,今日天色漸晚了你還是趕緊回去吧,免得你母親又開始念叨你。”
沈清平一邊說著一邊推着李秋明,讓他趕緊回去吃晚飯了。
二人的宅子不過就是隔了一堵牆,一牆之隔李秋明母親在旁邊喊一嗓子,此處便能聽得一清二楚。
如今院子裏尚未聞到任何的煙火氣,想必也還沒開始做晚飯。
“剛才李兄弟說的可是真話,今日相公的確如此的長臉嗎?”
宋如盈依舊是帶着半信
半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