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戲仿隨筆(1)
我看艾琳
艾琳沒想到當初的一個少女的心碎竟然為自己賺回了成功。
艾琳從一個落榜考生成為一個作家,其實並沒有多少經驗可談,恰恰是她最不屑也最無奈的對生活的無數夢想和夢幻的促成。她生活在一個小地方,不甘心像她周圍每天見到的人那樣默默地來,過上幾十年又默馱地回去了。她想那還不如不來呢,不過這可取決不了她。艾琳最初拿起筆來只是為了撫慰自己,就像不少成名作家在寫創作談時稱作的\"療治\"。她本能地用文字安慰自己撫摸自己修復自己,並沒有不少作家尤其是男性作家那樣的勃勃雄心。所以艾琳一直認為自己是意外地走上了文學之路,是從文學之外的路上走到了文學的路上來的。
所以艾琳寫小說沒有任何包袱,儘管她小說出來之後聽到了一些表揚話也立馬產生了成名的衝動。她幾乎是無師自通地找到了小說這個令人流連忘返的遊樂園,並為之沉醉為之痴迷,只要打開電腦她就能跟那個虛構世界連成一體。在艾琳的眼裏它並非虛幻,她伸出纖纖素手就能觸摸它,她可以聞到來自它那邊的芬芳。彷彿那只是另一個城市,她來去自由,最便捷也是最令她驕傲的交通工具就是她豐沛的想像力。她在電腦的鍵盤上摸到那些感性或者說性感的文字,她用她內心深處的猶如愛般的激將它們連綴起來,使它們成為她在兩個世界穿行的魔術飛毯。後來艾琳越來越渴望成功,渴望在那一群人當中拔得頭籌,但她心裏清清楚楚寫作在她生活中的真正含義。所以她在外頭無論表現得多麼喧鬧活躍,她的內心深處始終是寧靜的。她的寫作也因此一直沒有中斷過,而且堅定地照着自己的軌跡運行。艾琳經常就是這麼矛盾着和分裂着,而恰恰是這個矛盾和分裂幫了她。
現在回憶起來,既不是老師,也不是家長教會了艾琳閱讀。她是在無意中自己學會的。她早已經記不清她最早讀的都是些什麼書,她懂事之後現家裏竟沒有一本藏書,在她的記憶之中,她的父母都是不讀書的。艾琳隱約記得在她上小學二三年級一天中午她讀了同學的一本童話書,一個關於一隻懶貓的故事讓她一下午昏昏沉沉,那是她第一次體會到文學令人陶醉的力量。艾琳的閱讀趣味偏重享樂,先必須不為考試,然後最要緊的是有趣,書不要太厚,可以在一個光線充足的午後歪在床頭看完最好。因此即使到她動手寫作,她與文學真正有關的閱讀認真說連一些皮毛都夠不上。她既沒看過國外大師技藝精湛的著作,也弄不清楚國內同行已經達到了一個怎樣的水準,憑的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股子勁兒,甚至連初生牛犢不怕虎都說不上,不過就是盲人摸象而已。況又是自己一個人瞎摸,摸着什麼算什麼。這樣一個人也能寫出名,可見天上掉餡餅的事還是有的。
艾琳一直在想人是如何成為作家的?她的結論是一個人想要成為作家不在於他動手寫了,而在於他有了想當作家這樣一個想法。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故我不在。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他就會每時每刻朝着這個方向蛻變,或快或慢地,他就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作家。艾琳還現了一條成為作家的捷徑,就是經歷比一般人多一些,再加上經歷一些不可或缺的痛苦。這一點她也算是得天獨厚。她比同齡人更早地經歷了男女之,這曾經是她的一個短處和羞恥,但從她寫作起這就成了財富。艾琳現,原來當作家還有變廢為寶的巨大功效。
艾琳不想做那種已經僵化、寫作循規蹈矩的作家。她寫自己的生活:一種並非親身經歷、生在另外的維度里的生活。現實的生活反倒成了這種生活的影子,或者是影子的影子。那種生活在艾琳的感覺和觸摸下既生動又真實,它像一株花草一樣有自己成長着的生命,它像一條河流一樣有自己天然的流向。艾琳只需要在現實的生活里受一些啟就能準確地描摹下它,僅此而已。正因為小說里的生活不需要真實生,所以它在同一個作家的筆下也往往呈現出不同的模樣與姿態。艾琳喜歡它總是能呈現出新鮮的、不同於以往的樣子。這使得一些本分的評論家批評艾琳的小說總在重複同一樣事件,而旦僅僅是個人的愛事件,在他們眼裏艾琳的小說太\"小\"也太\"私人\",這也是艾琳受到批評最多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