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多情未必不豪傑(7)
看戲察風
延安特產秧歌劇
載歌載舞的秧歌劇是陝北高原百姓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延安魯藝的文藝工作者們因地制宜,借這一當地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加入了“大生產”的時代內容,宣傳抗日救國。其中一出《兄妹開荒》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堪稱新編秧歌劇的佳品,成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後的碩果之一。
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以後,文藝創作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秧歌劇這一大眾化的文藝樣式,在陝甘寧邊區十分活躍和普及,許多專業的文藝工作者也投身其間。當時,詩人艾青在中央黨校擔任了秧歌隊副隊長。隊長是中央黨校的副教務長劉芝明,周而復、朱丹都是秧歌隊隊員。這支秧歌隊很活躍,演出了周而複寫的《牛永貴受傷》等節目,受到群眾的歡迎。艾青還在延安的新市場附近和青化砭等地,興緻極濃地觀看了載歌載舞、粗壯有力、節拍明顯,充滿勞動者健康和愉快的農民秧歌隊的演出,並為其適合現實生活。群眾趣味所要求的,富有創造性的形式和手法所傾倒。詩人熱地稱讚延安新秧歌劇:“真是一種群眾的喜劇。在我們的每個劇里,貫串着人民的覺醒、抬頭、鬥爭和勝利。”艾青在對新秧歌劇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1944年5月寫了《秧歌劇的形式》,提出從秧歌劇劇本的內容到形式,從秧歌隊的組織到演出,都是最富有群眾性的東西。
這篇文章表前送給了**,**讀後給自己的秘書胡喬木寫了一封信,對《秧歌劇的形式》表示高度讚賞,稱其“可起教本的作用”,還建議印成小冊子。1944年6月28日,《秧歌劇的形式》正式表在延安《解放日報》上面。**在一個晚會上見到艾青時說:你的文章我看了,寫得很好,你應該寫三十篇。
1944年春節后的一個晴朗早晨,延安小砭溝總政幹部休養所內陽光明媚。一排大窯洞前面的平場地上,由十幾條長板凳圍成劇場,觀眾有30多人。身穿灰色棉大衣的**就坐在西邊的一條長凳上,正樂呵呵地看演出。台上正演着反映邊區人民熱勞動和自由愉快生活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唱得好,演得也生動,觀眾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不時哈哈大笑。
《兄妹開荒》主演之一王大化,因在此劇中的成功表演,可謂譽滿陝甘寧。1946年他不幸在一次車禍中夭逝,以致引起全國各個解放區的震動、悲痛、哀悼。經**的批示,王大化所在文工團及當時的黑龍江省主席閻寶航為他立碑建墓,次正式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稱號,以紀念他為陝甘寧邊區人民作出的卓著貢獻。
1944年5月24日,**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專門提到了秧歌劇,他對學員們說:“文化上你們還要學會演戲,扭秧歌,還要學會唱歌,唱黃河大合唱、小合唱,等等。政治、經濟、文化,是我們延大學習的內容,一定要學好,要會做這方面的工作,要為實際服務,不搞教條主義,不脫離實際。”
“到底是什麼色,看了才知道”
**雖然對京劇有特殊的感,但他也同樣喜歡地方戲和民歌。凡是到武漢時,他總是要看着漢劇、楚戲,聽聽湖北民歌。對於黃梅戲,他同樣喜歡。湖北省的黃梅縣,是黃梅戲的源地,一些傳統劇目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唱做俱佳。
1958年,**南下,住在武漢東湖客舍。一次,他問梅白:“黃梅戲怎麼到安徽去了?”梅白說:“是大水衝去的。黃梅縣地處長江、龍感湖之間,每次水災,會唱黃梅戲的水鄉人家,就流落到附近的安慶一帶去賣唱。”**聽后長嘆一聲:“是這樣,嚴鳳英演的天仙配的娘家是黃梅縣。可是,我總想看看你們老家的黃梅戲——原始的黃梅戲,知其源嘛,這樣就可以比較一下。有比較才有鑒別……”把黃梅縣黃梅戲劇團請到武漢來了。梅白同劇團的人商量,該拿出什麼節目?有人說了新劇目,有人說有《張二女推車》這類傳統劇目,就怕說是黃色的,是低級趣味。梅白如實向**說了。他哈哈大笑:“到底是什麼色,看了才知道。我們這些人是紅色的嘛。”梅白講了於老四和張二女戀愛的節和與此有關的幾個傳統劇目。**忽而嚴肅起來:“不能把人民喜聞樂見的、土裏土氣的東西,斥之為低級趣味!”當夜,**在洪山禮堂欣賞了“原始”的黃梅採茶戲。開始,他要梅白當“翻譯”,後來便聚精會神地看和聽,不斷點頭微笑,稱讚:“有意思”、“有風格”……而一些機關幹部看了,說不該拿這種東西“褻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