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十一烈士暮年(一)(34)
其次,**三個世界理論的主旨,是聯合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建立廣泛的反對美蘇霸權的國際統一戰線。***50年代,適應兩個陣營對峙的格局,中國的口號是籠統地反對一切帝國主義。60年代以後“反帝反修”口號的提出,使中國處於“兩個拳頭打人”的狀況,這和國內的政治運動是一致的。進入70年代,由於兩個超級大國已成為造成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和新的世界戰爭策源地,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包括中國人民的共同任務和共同目標。“兩個超級大國既然要爭奪世界的霸權,就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不是你壓倒我,就是我壓倒你。它們之間的妥協和勾結,只能是局部的,暫時的,相對的,而它們之間的爭奪則是全面的,長期的,絕對的……超級大國的爭奪遍及全球。……它們爭奪到哪裏,哪裏就出現動亂。只要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存在一天,這個世界就決不安寧,就決不會有什麼持久和平,不是它們相互之間打起來,就是人民起來革命。”
在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中,以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為重點。在此以前,中國一直以美帝國主義為鬥爭的主要目標。1970年,**在著名的“五二○”聲明中還提出了“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口號。之所以從主要反對美帝轉向主要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這是**分析了全球戰略態勢和中國周邊安全之後的決策結果。60年代以後,美蘇力量對比生了較大變化。蘇聯利用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和“全球戰略”的漏洞,加緊對外擴張,與美國爭奪霸權。勃列日涅夫集團趁美國經濟危機和在越南戰爭中的困境,極力縮小與美國經濟實力的差距,加緊軍備競賽,向美國展開全球攻勢,使蘇聯在軍事力量上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美國,顯示出咄咄逼人的勢頭。“在欺負人方面,打着社會主義旗號的超級大國尤為惡劣。它出兵佔領了自己的‘盟國’捷克斯洛伐克,它策動戰爭,肢解巴基斯坦,它說了話不算數,毫無信義,唯利是圖,不擇手段。”[16]對中國而,進入70年代后,蘇聯變本加厲地**,展成為直接的軍事對抗。這種況下,中蘇分歧再也不只是意識形態的分歧,而是反對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鬥爭。這對世界和中國都構成比美國要強烈得多的威脅,因此必須成為世界反霸鬥爭的重要目標。
反對霸權主義鬥爭的主要力量是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兩個超級大國為自己設置了對立面。它們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激起了第三世界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強烈反抗。”[17]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曾指出:在兩個大國即美國和蘇聯中間隔着一個極其遼闊的地帶,這個中間地帶“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儘管那時這個“中間地帶”中的許多國家還依附於帝國主義宗主國,遠未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但**以他番茄的洞察力看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已經或將要起到的巨大歷史作用,從而打破了戰後初期世人對大國的迷信和對小國的歧視。1961年9月,“不結盟運動”確定了不結盟的、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反帝反殖的立場,成為獨立於美蘇之外的第三種政治力量。此後,第三世界國家越來越多地在國際事務中採取既不依附於美國也不從屬於蘇聯的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使戰後美蘇兩極對峙的世界基本政治格局大為改觀,注入了南北矛盾的新因素。**密切注視着這一變化,1966年他指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風暴,定將給整個的舊世界以決定性的摧毀性的打擊。”[18]這較之中間地帶理論,對他們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又前進了一步。到了70年代,第三世界駕馭國際事務的能力達到了新的高度。**看到了第三世界人民中潛藏着巨大的能量,既是對“大國主宰論”的否定,又是對世界人民力量的熱肯定。第二世界的達國家所處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它們的兩面性,即對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國家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聯繫的一面。對兩個超級大國,既受到其欺負和控制剝削,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對廣大展中國家,也有進行壓迫剝削的一面,但又能與它們一起進行反對超級大國的鬥爭。第二世界的達國家是第三世界國家反對超級大國鬥爭中的同盟軍,是可以爭取或聯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