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十一烈士暮年(一)(1)

216.十一烈士暮年(一)(1)

國際反霸

**是作為軍事家、戰略家活躍於世界外交舞台的。***韓戰結束后,1954年7月7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國際局勢進行分析,認為美國愈加孤立,資本主義世界四分五裂,很不統一。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共處,應該把思想體系上的分歧和政治上的合作分別開來。中國的外交工作除了要繼續加強同蘇聯和東歐民主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之外,要把交朋友的重點放在亞、非、拉三大洲的國家。即使是對美國也要採取靈活的鬥爭策略,即在原則問題上寸土不讓,堅持鬥爭;但同時也要爭取主動,公開主張與他們和平共處,解決台灣問題。按照他的戰略構想:新中國同蘇聯和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對周邊國家實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對美國及其他仍在敵視和封鎖新中國的國家,則採取民間外交策略,促進雙邊人民之間的往來和友誼。同時,加大對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對殖民霸權主義鬥爭的支持。於是,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越來越多。

**在處理國際事務中,一貫主張各國之間的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內政,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他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典範。

在建國之初,**領導全**民頂住美國當局的經濟封鎖和核戰爭恐嚇,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后,美國於1953年9月同台灣蔣介石集團簽訂所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進一步插手台灣事務。為了防止台灣問題固定化,**和中國政府決定加強解放台灣的政治攻勢和軍事準備。1954年7月25日,**致電出席日內瓦會議的周恩來,指出:“在朝鮮停戰後沒有及時提出‘解放台灣’的任務是不妥的,現在若還是不進行此項工作,我們將犯嚴重的政治錯誤。”以後,除動政治上的宣傳攻勢外,9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炮擊國民黨軍盤踞的金門,表明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立場決心。美國和蔣介石集團加緊談判,於同年12月2日簽訂所謂“共同防禦條約”,想以此來威嚇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於1955年1月18日解放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島,進一步表明中國政府不承認美蔣條約的原則立場。美國政府便調遣更多的軍事力量到台灣,其國會眾參兩院批准了其總統艾森豪威爾“必要時動用軍隊干預”的緊急動議。

1月28日,**在接受芬蘭任駐華大使遞交國書時嚴正指出:“今天,世界戰爭的危險和對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美國的好戰分子。他們侵佔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還想動原子戰爭。我們有兩條:第一,我們不要戰爭;第二,如果有人來侵略我們,我們就予以堅決回擊。我們對**員和全國人民就是這樣進行教育的。美國的原子論調,嚇不倒中國人民。”美國政府見其威脅政策沒有奏效,反而招致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遂於2月5日宣佈“協助”蔣介石軍隊從浙江沿海的大陳島等島嶼撤退。隨後,美國迫於國際輿論壓力,不得不於同年7月13日通過英國向中國提出中美雙方互派大使級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談。從1955年8月至1970年2月的15年間,中美的大使級會談136次。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但它畢竟為中美兩個大國在互不承認的敵對狀態下,保留了一個相互溝通和聯繫的渠道。

1958年夏季,由於美國武裝入侵黎巴嫩,並繼續支持蔣介石在台灣海峽進行戰爭挑釁,國際局勢再度緊張起來。為了配合中東人民反對美國侵略的正義鬥爭,反對美國侵佔台灣的陰謀,**親自部署和指揮了著名的“八二三”金門炮戰。炮擊金門、馬祖,不僅使美國海軍被迫部分地撤走駐地中海的艦隊,以加強台灣海峽的兵力,支持了中東人民;而且在炮戰中,**巧妙地利用美國和蔣介石集團的矛盾,使海峽兩岸實際形成某種默契,共同抵制美國企圖在台灣海峽劃線,使台灣與大陸隔絕的計劃。在這次炮戰中,**決定暫時維持金、馬現狀,把解放金、馬同解放台灣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不讓蔣介石集團從金、馬脫身。這樣,不僅又一次挫敗了美國企圖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並且使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更加清楚地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1958年9月8日,**在第十五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指出:“美帝國主義九年來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不久以前又派遣它的武裝部隊侵佔了黎巴嫩。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中國領土台灣、黎巴嫩以及所有美國在外國的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國主義脖子上的絞索。不是別人而是美國人自己製造這種絞索,並把它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人民、阿拉伯各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國侵略者在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頭上的絞索就將越緊。”[1]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毛澤東傳(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毛澤東傳(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16.十一烈士暮年(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