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五衝破黎明前的黑暗(31)
赫爾利請**寫封信給羅斯福,他願意設法使**和羅斯福商量問題,以使全世界承認**的地位。**在給羅斯福的信中鄭重寫道:\"這個協定的精神的精神和方向,是我們中國**和中國人民幾年來在抗日統一戰線中所追求的目的之所在……我們黨的中央委員會已一致通過這一協定之全文,並準備全力支持這一協定而使其實現。我黨中央委員會授權我簽字於這一協定之上,並得到赫爾利將軍之見證。\"**在這封信的最後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一向是有歷史傳統的深厚友誼的。我深願經過你的努力與成功得使中美兩大民族在擊敗日寇、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以及建立民主中國的事業上永遠攜手前進。\"。赫爾利事實上並不像允諾的那樣馬上將這封信電告羅斯福,而是用軍郵投遞,結果走了很長時間才到了華盛頓,以致羅斯福遲至1945年3月10日才給**複信。而這期間美國與**的關係已變得無法挽回。當然,赫爾利政客式的敷衍態度,只能是導致美國與**關係變得無法挽回的一個偶爾因素。
赫爾利一到重慶,就把這個文件給宋子文看了,事到此也就吹了。赫爾利原來認為國民黨會同意這些條款的,但錯了,他並不了解中國,不了解國民黨,不了解蔣介石。
蔣介石拒不接受上述五項條款,而又提出了一個三點方案,基本原則是:**要服從國民黨,而不是平起平坐的夥伴。
蔣介石的三條反建議是:
\"1.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功地迅速擊敗日本,切望有效地統一全中國的軍事力量,以期待戰後復興中華之大業,乃同意作為戰時措施,於國民大會召開之前,予以**合法政黨之直接承認,並收編**之正規軍為國家軍隊,其後,該軍之薪俸、津貼、武器彈藥及各項補給將獲得同其他部隊同等之待遇。
2.中國**全力支持國民政府進行愛國之抗戰,並於戰後的建設時期,將其全部軍隊移交國民政府,歸全**事委員會指揮。
3.為**所贊成的國民政府的目的,乃是實現孫中山的主義,在中國建立民有、民享、民治之政府,並將執行旨在促進政府內民主進程之進步與展的政策。
根據'抗戰建國綱要'的規定,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以及其他公民自由權予以保障,但須服從保證有效地進行抗日戰爭的特殊需要。\"
這個反建議的內容雖部分地反映了赫爾利簽過字的五項建議的東西,例如將人權憲法實現的條款,但由於它的第二條要求**的軍隊移交國民政府指揮,以及最後規定\"須服從保證有效地進行抗日戰爭的特殊需要\"的條款,從而使**的建議(並經赫爾利修改過)變得沒有實際意義。
**和**對同赫爾利達成的協議,究竟會有多大的成效,以及蔣介石方面可能的反映是有充分思想準備的。這時,赫爾利於1944年11月17日,正式接到駐華大使的任命,從這一天開始,在同**人談判時,他日益傾向袒護一方的作法,一屁股座到蔣介石一邊。11月22日,周恩來從赫爾利手裏接到蔣介石的三點反建議,仔細看過,馬上得出結論,繼續留在重慶是毫無意義的,於是要求中印緬戰區司令部提供飛機準備返回延安。但由於天氣原因,一直到12月7日才順利返回延安。同機到延安的包瑞德負有一項任務,即說服**贊成三項建議,並請他再派周返回重慶繼續談判。
包瑞德對於他的延安使命根本缺乏信心。他說:\"我明知我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大使本人再加上兩位駐華的高級美國將軍,尚不能說服周恩來有一絲贊同國府的建議,何況是我呢!\"
12月8日,**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在延安的窯洞中會見了赫爾利的外交代表包瑞德。
包瑞德說:\"我已經獲悉周恩來將軍無意返回重慶。\"
**回答:\"他到那裏去無事可幹了。\"
開場白之後,三人就國共之間的談判問題進行了充分而坦率的討論。主要的人是**,有時包瑞德提出一些意見,試圖對毛、周有所影響,但基本上沒有起什麼作用。**說:\"委員長向我們提出的那三條建議的主要點是,**的部隊必須服從全**事委員會的'改編'。這意味着把我們的軍隊完全置於委員長的控制之下,其結果將是,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把我們的軍隊裁減到任何數目。此後,我們就將處於聽任他擺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