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章蘇秦連橫(2)
蘇秦又對魏王說:“大王的領地方圓千里,表面上看疆域並不遼闊,實際上魏國村鎮房屋非常密集,牲畜都沒有地方放牧了。***擁有眾多的百姓、車馬,道路上川流不息,晝夜不停,好似千軍萬馬。我暗自估算,大王您的國家跟楚國不相上下。我聽說大王軍隊規模龐大,武士、蒼頭軍、敢死隊各有二十萬,僕從有十萬、戰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即便這樣,還是想聽從那些膽小怕事的人的意見,放棄抵抗,臣服秦國。我們趙王覺得可惜,所以派我向您建議,各國結成聯盟,共同抵抗秦國,望大王您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就這樣,聯合抗秦的盟軍中又多了一個國家。
蘇秦已經成功聯合了燕、趙、韓、魏,接着又去遊說齊國了。他對齊王說:
齊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疆域綿延兩千餘里,裝備精良的士兵幾十萬,糧食堆積成山。三軍精良,再加上郊外二十縣的五都之兵,向前進攻,好比利箭離弦,勇猛神速;陣前作戰好比雷霆萬鈞,氣勢洶洶;解散離去,可比風雨掃過,不着痕迹。有了這樣的軍隊,即使爆戰爭,也不用到路途遙遠的泰山、清河、渤海一帶去徵兵。臨淄城內有七萬戶居民,以我看,每戶的男子都不少於三人。真的打起仗來,僅臨淄城就可征夠二十一萬兵,都不用麻煩到邊遠縣鄉去徵兵了。而且臨淄城富庶殷實,百姓安居樂業,居民平時都以鬥雞、賽狗、下棋、踢球為娛樂。臨淄的道路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人們穿的衣服連起來都能做成帷帳,如果眾人一同揮汗,就好像下了一場雨。韓國、魏國那麼害怕秦國,主要是因為與秦國是左鄰右舍,一旦秦國來襲,連十天都支持不了,就要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韓國、魏國僥倖打敗了秦國,自己也會元氣大傷,無力堅守邊境;如果敗給秦國,那麼馬上就要面臨國破家亡的危機。韓國、魏國進退維谷,所以對秦國作戰才會十分慎重,寧願屈服忍讓。但是如果秦國來攻齊國,況就不一樣了。秦國要長途跋涉,越過韓國、魏國,經過衛國陽晉之路,再跨過亢父的險隘,這一路道路狹窄,崎嶇難行,騎兵和車輛都很難并行,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就算秦國想率兵長驅直入,也要顧慮背後的韓、魏兩國,害怕他們趁機佔便宜,所以它看似不可一世,實際上顧慮重重,只是在虛張聲勢而不敢貿然動對齊國的進攻。顯而易見,秦國是危害不到齊國的。而你們卻因為被他們的聲勢嚇倒,看不到秦國對齊國的無可奈何,一味地要向秦屈服,齊國群臣在這一點上非常失策。現在如果您願意聽從我的建議,那麼齊國可以不用卑躬屈膝地臣服秦國,而是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強國,因此我希望大王您好好地分析一下利弊,考慮我的建議!
齊王也被說服了。
最後,蘇秦又來到了六國中最強大的楚國,勸楚威王道:
楚國,方圓六千餘里,裝備齊全的軍隊數百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存糧十年都吃不完,有了這些資本就可以稱霸天下,強國的地位毋庸置疑。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只有楚國了,所以秦國才會把您看成心腹大患。兩國處於不能兩立的地位,此消彼長,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現在我為大王着想,不如和其他各國聯合,從而使秦國孤立。只要大王您表明態度,願意聯合抗秦,我可以說服崤山以東各國常年給您進貢,然後讓他們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廟都託付給您,以後練兵整軍,統一聽從您的調遣。由此可見,聯合結盟,則各國都帶着自己的土地物產前來歸附您,那楚國就是霸主;橫向親秦,則楚國要把自己的土地割出去,討好秦國,表示臣服。這兩種選擇一個使您可以升到天上的雲霄之間,一個會讓您墜入地下的九層深淵,大王您將作何選擇呢?
聽了這些話,楚王也決定聯合抗秦。
於是,蘇秦的奔走遊說,終於促成了六國的聯合。蘇秦當仁不讓,成為六國聯盟的縱約長,兼任六國的國相。他聯合成功,向北回趙國復命時,車馬隨從成群,簡直就是一個王君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