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族溯源(1)

4.家族溯源(1)

在韶山沖,現住有600多戶人家,其中400多戶姓毛。

韶山毛氏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中葉。當時元末紅巾軍起義如火如荼,天下大亂。在這王朝更迭的年代,家住江西省吉州府龍城縣(今江西省吉水縣)的一個名叫毛太華的青年農民,不甘老死蓬蒿,寂寞一生,毅然棄農從戎,投奔到朱元璋的農民軍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毛太華做了百夫長一類的下級軍官,並隨從明朝大將傅友德、藍玉遠征雲南。雲南歸入大明的版圖后,毛太華被留下,成為鎮滇軍人。

雲南邊陲,為少數民族聚居地,當時很少有漢族居住。在雲南瀾滄(今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區縣內),毛太華同許多鎮滇軍人一樣,娶了一位當地少數民族姑娘為妻,並生育了四個兒子,依次取名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

毛太華老了。他念念不忘內地,請求告老還鄉。由於戍邊立有軍功,毛太華被准許遷回內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華偕妻子王氏、長子清一、四子清四入湖南,居住在湘鄉縣城北門外緋紫橋。在這裏,朝廷分給他們田產幾十畝。數年後,毛清一、毛清四就遷移到了湘潭縣七都七甲定居。七都七甲這個山鄉,就是今日聞名天下的韶山。毛太華隨兒子清一、清四在韶山生活若干年後就去世了。從此,毛氏家族便在這山清水秀的韶山一帶繁衍生息。毛太華,成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

毛氏家族從第一代毛太華至第六代,沒有固定的譜系。清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家族第七代開始修族譜,定下固定的譜係為:

立顯榮朝士,文方運際祥;

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

清光緒七年(1881年),毛氏族譜再修,又續訂了譜系:

孝友傳家本,忠良振國光;

起元敦聖學,風雅列明章。

以後直至1941年,毛氏族譜又經三修、四修,但都沒有再續譜系。

在族譜中,還記載着頗為嚴格的家訓: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養父母、友愛兄弟、和睦鄉鄰、教訓子孫、矜憐孤寡、婚姻隨宜、奮志芸窗、勤勞本業。族譜中規定的家戒則要求戒“遊盪”、“賭博”等等。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務農。其第十七代傳人毛祖人,又名毛四瑞,就是**的曾祖父。生於1823年,1893年**誕生那年去世。他是一個沉默寡、勤勞忠厚的農民,沒有讀過書,主要靠種田、出賣勞動力來維持一家的生計。生有二子,長子德臣,次子翼臣。

**的祖父毛翼臣,名恩譜,字寅賓,是毛氏家族的第十八代傳人。他生於1846年5月22日,1904年11月23日去世。娶妻劉氏,生一子貽昌;還有兩個女兒,分別嫁張家和賀家。1878年,與哥哥德臣分家,從祖居地韶山東茅塘搬到南岸上屋場。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庄稼人,一生清貧。為了生活,不得不將祖傳的部分田產典當出去。

毛氏家族的第十九代傳人毛貽昌,即**的父親,字順生,號良弼。生於1870年10月15日,1920年1月23日因患急性傷寒病去世。當時**在北京為驅逐張敬堯的鬥爭而奔走,未能回韶山奔喪。

毛貽昌終身務農經商,而且生財有道。他讀過幾年私塾。10歲時,由父母作主,與湘鄉縣唐家圫文芝儀之女文七妹訂了婚,15歲完婚。16歲時,為了替父親償清所欠債務,迫不得已外出當兵。他把軍隊給的餉銀積攢起來,退伍回家后,還清了債務。17歲開始當家理事。那時,他家只有六、七畝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終年為溫飽而操勞。但毛順生精明能幹,善於經營,他把自家省吃節餘下來的稻穀作些加工,白米則挑到銀田寺趕集出售,有時也零售給附近的窮苦樵夫和手工業者,米糠則用來餵養架子豬出售。漸漸地,他積攢了一筆錢,贖回了父親典當出去的田產,算上原有的,共有自耕地15畝,年收60擔谷。全家有父親、妻子,澤東、澤民兩個兒子,連他共5口人,除用去口糧35擔外,尚有25擔左右的剩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紀偉人毛澤東(旭日篇)(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世紀偉人毛澤東(旭日篇)(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家族溯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