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從汀州會議到羅坊會議(1)
1930年6月上旬,**主持召開“南陽會議”期間,中央派代表塗震農來到汀州。傳達中央的有關決議和命令。於是,會議接着移到汀州繼續舉行。在汀州期間舉行的聯席會議,又稱為“汀州會議”。
塗震農在會上的報告,完全傳達了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精神。其主要內容是:“紅軍問題:1.擴大紅軍的策略與路線。a.無條件擴大,在八月以前擴充到五十萬。b.克服困難:(1)打破群眾保守主義,地方觀念;(2)打破紅軍中右傾觀念,使同志明了革命**已經到來,有人就有給養,有群眾就有幹部。c.戰略與戰術:(1)進攻打破游擊主義;(2)打硬仗,打破逃跑主義;(3)官兵有決心提高作戰犧牲的勇氣;(4)與群眾配合集中力量統一指揮(不是命令群眾文明式的繳槍方法)。2.紅軍的編製。a。原則:以前游擊戰爭時代是短小精悍,現在集中進攻時代是強大充實。……10。中央對四軍的批評:四軍是存在於群眾擁護之中,四軍執行了六次大會的政治路線,深入了土地革命,動了廣大工農群眾。所以,四軍是中國紅軍主力的主力。但四軍也有錯誤,是新右傾主義:a。否認突然的擴大;b.逃跑主義,放鬆了大的敵人,放棄了大城市。11。四軍展路線:總的路線是奪取武漢。頭一步要打下吉安,動贛西割據,再由贛西與八軍攻下九江,一面屏蔽武漢,一面脅迫南京。”
根據中央指示,汀洲會議除成立紅一軍團外,還決定由**、朱德等17人組成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主席。
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統治黨中央以後,1930年6月15日,李立三等又出了《中央致紅四軍前委的信》,指責**等“非常怕帝國主義,所以過去我們指示你們到東江,你們說東江帝國[主義]力量大,中央指示你們應當準備爭取一省或數省的先勝利,向南昌展,爭取武漢的勝利,你們說武漢帝國主義力量大,不可能,……這是一個極嚴重的錯誤。”並嚴厲地指出:“中央新的路線到達四軍后,前委須堅決按照這個新的路線轉變,四軍的路線轉變對於全國有極大的意義,希望四軍能堅決的執行,如果前委有誰不同意的,應即來中央解決。”
**對於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一開始即存疑慮,但在黨中央的一再批評和壓力之下,不得不在組織上表示接受中央的決定。其心與境況,正如後來朱德對史沫特萊所說:
“**和我對於整個方案都表示懷疑,但是我們久居山區多年,能夠得到的有關國內和國際局勢的報很不全面。在這種況下,我們不得不接受我們中央委員會的分析。我們知道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蕭條,我們籠統地知道中國的況比辛亥革命以前清朝執政時還糟糕。中央委員會認為全國已經處在總起義的前夕,我們只好接受。
話雖如此,就我們所知,我們的部隊以及其他紅軍部隊力量既弱,裝備又不好。即或我們能夠攻戰幾座工業城市,即或有些產業工人參加戰鬥,但能否堅守城市的確是大可懷疑的。反革命的部隊在數量上佔優勢,在裝備上更不知好多少倍;我們比過去還更堅信,支持國民黨獨裁政權的帝國主義會積極進行干涉,來保護那個獨裁政權。蔣介石雖然正在跟馮玉祥作戰,我們還覺得他正在計劃對我們動一次大的攻勢,而且不久就要開始。
除了**和我之外,很少有人反對李立三路線。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接受。
**和我認識到這一點(——即當時紅軍進攻大城市的計劃是行不通的)。但是我們沒有足夠的報資料來反對這項計劃;而且象我們這樣心存疑慮的人是不對的。”
儘管**接受了中央的決定,但疑慮的心理,決定了他率領紅軍執行中央關於攻打南昌的決定時,採取了極其謹慎的逐步推進方針。
1930年6月22日,紅一軍團總指揮部下達了奪取九江、南昌,以建設江西政權的訓令,指出:“蔣閻戰爭激烈,雙方死亡各達萬餘,蔣逆負傷,張桂軍到長沙,各地工農運動高漲,時局大為開展。本路軍有配合江西工農群眾奪取九江、南昌,以建立江西政權之任務,擬於七月五日以前全路軍開赴廣昌集中。”6月25日,**與朱德等又簽了《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為進攻南昌會師武漢通知》。通電中稱:“反動統治已走向崩潰,……全國革命勝利主客觀條件均十分成熟,革命**已來到我們面前。在這一政治形勢之下,革命群眾當前任務是集中一切革命力量,根本把反動統治推翻,奪取全國政權,爭取全國革命勝利。本委員會為接受第一次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決議,完成革命任務,統率紅軍第一軍團向南昌進,與紅軍第二、第三各軍團會師武漢,奪取湘鄂贛數省先勝利,以推動全國革命**。……我們這一決戰,即是我們中國從帝國主義軍閥鐵蹄之下解放出來的決戰,革命的火藥已經爆,革命的曙光快要到來,我們的紅旗將要在全世界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