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民眾運動正在起變化(2)
上海的學生代表對蔣介石的答覆,顯然並不滿意。***他們遷延約兩小時后,才離寧返滬。
當上海大學生們紛紛赴南京請願的同時,大學密集的北平也不會平靜。27日,北平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必先與之了《為東三省事件告全國民眾書》,斥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主義,認為政府一再強調的“請示國聯公判”的政策是“軟弱無能,坐以待斃”,主張“以群眾的力量驅逐日軍出境,取消中日間一切懸案,實行對日宣戰”。從這個宣中透出與日本一戰以解決中日間所有爭端的緒,也可以說這是另一個版本的“全部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恰恰是中國政府要儘力迴避的。
在主張抗日、抨擊政府不抵抗主義的民眾運動中,還不止是學生。
26日,上海800餘個團體的20萬群眾舉行抗日救國大會,王曉籟任主席。上海市民運動不像學生運動那樣激烈,但對國民政府而可能影響力更大,任上海市民抗日救國大會主席王曉籟,在當時的黑白兩道上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早期是光復會的成員,參加過反清鬥爭,秋瑾案后,他舉家避居上海,與他人一起創辦閘北商團,這就是一個兼有經濟性質和幫派性質的組織。1911年辛亥革命光復上海時,他就率領着商團的武裝力量參加攻佔北火車站之戰。1913年,他又助餉支援二次革命。1930年8月任上海市商會主席后,他廣收門生,為著名“海上聞人”之一,當時上海灘上的杜月笙等人,也要稱他為大哥。由這樣的人出任上海市民運動的領導,足可見其社會基礎的廣泛性和影響力。
上海抗日救國大會最後作出決議:
電請中央限令日軍退出佔領地,否則對日宣戰;通電擁護蔣介石統一軍權抗日;電促廣州國民政府泯滅私見,一致對外;電全國永久對日經濟絕交;嚴懲奸商;嚴懲對政府外交政策失誤負有直接責任的外交部長王正廷,嚴懲不抵抗的遼寧省主席臧式毅,令張學良出兵抗日,戴罪立功;實行徵兵制,確定義勇軍為永久組織。
應該說與學生的要求相比,上海抗日救國大會的要求要更理性、更實際一些。可是,這些要求竟沒有得到政府的正式答覆。其中似乎透露出國民政府的邏輯——會鬧的孩子有奶吃,學生們堵到國民政府的大門口了,於是不得不做答;市民們只是在上海集會了一下,大可不必管它。
同日,南昌。寧波亦舉行10萬人抗日救國大會。
總之,到了26日前後,民眾運動生了靜悄悄的變化——由早先的以向日本抗議為重點,轉變為批評、反對政府的不抵抗主義為重點。而面對這種轉變,以蔣介石為的國民政府似乎並沒有引起警覺,也似乎是並不以為然。中國向來就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古訓,民眾運動也是川,川要疏導,而不能逆勢而動、想當然地面對它。不幸的是,蔣介石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兩天後,他就不得不站出來直接面對民眾運動的衝擊,從而也將自己在相當程度上推到了民眾訴求的對立面。
一九三一年
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