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蔣介石告訴張學良(2)
近年來國際上的一些新動向,使蔣介石的這一線希望放大。***1928年8月27日,由美、法兩國政府倡議美、英、法、意、德、日等十五國締結了《非戰公約》,公約規定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自1928年起,國民政府施行革命外交,在爭取列強承認國民政府和廢除不平等條約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1928年間,從美國開始,德、意、荷、英、法等主要國家先後都承認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
因着這段經驗,蔣介石對訴諸國聯解決這次事變抱有一線希望。他擔心的是,如果東北方面與日本單獨交涉的話,那就有可能墜入日本人的轂中,而使大局壞掉。就算張學良不受日本人威脅或利誘,東北其他的軍政官員呢?
所以,當萬福麟和鮑文樾肩負張學良的使命來南京向蔣介石請授機宜時,蔣介石告以“外交形勢,尚有公理,東省版圖,必須完整。切勿單獨交涉,而妄簽喪土辱國之約,且倭人狡橫,速了非易,不如委諸國聯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則,亦不惜與倭寇一戰,雖敗猶榮也。”蔣特地囑咐萬、鮑二人說:“你們回去告訴漢卿,現在他一切要聽我的決定,萬不可自作主張,千萬要忍辱負重,顧及全局。”
萬、鮑返回北平后,張學良又召集戢翼翹、于學忠、王樹常、王樹瀚商議。于學忠建議:雖訴諸國聯,避免全面衝突,也應集中數旅兵力,給敵以還擊,以求取諒於國人;同時令吉、黑兩省軍事負責長官返回防地,掌握部隊。
當時東北軍尚有近20個旅留在關外,這些部隊在事變生時原本就群龍無,又都因接到“不抵抗”的命令而人心動搖,在日軍的進攻和誘降下,有分崩離析之勢。如能像于學忠建議的那樣,集中部分兵力組織一戰,並加強對部隊的掌握,不僅可以向國人表示東北軍的抗日禦侮的決心,亦可振奮軍心,增強凝聚力,使部隊不至於瓦解,這樣今後無論是戰是和,都便於掌握形勢的主動。但張學良以榮臻已率部隊撤下,吉黑兩省的軍事長官也都不願返回原防為由,未予採納。
不過,下述原則在張學良心中確是漸漸地堅定下來:東北各地方政府在日本暴力之下,不得直接與日本交涉;外交交涉聽從南京中央政府指揮;取不抵抗主義政策乃為防止日本人挑釁而不授其以柄,以證明我方之酷愛和平。
縱容使關東軍更加有恃無恐
北平的張學良在期待南京方面能對此次事件有個妥善的解決,南京方面在期待國際公理能對此事件有個妥善的解決,日本方面也在期待藉此次事件對它的“滿蒙問題”有個妥善的解決。
這一天,在東京,參謀部、陸軍省與相之間也在為關東軍軍事佔領的範圍問題而往返商議,密籌善後。
連續幾天的軍事行動,日軍已經控制了遼寧和吉林的大部分地區。22日,關東軍開始積極籌劃向哈爾濱方向出兵。請求陸軍中央部批准其出兵哈爾濱的電報迭次往東京。那天傍晚時分,參謀次長二宮治重在家裏聽到電台里廣播說,“我軍之一部已進入哈爾濱市”,大為震驚,馬上給參謀本部作戰課長今村均打電話,讓他查清此消息是否屬實。雖然查實此報道系訛傳,但看來大本營確實應該就關東軍軍事佔領的界限作出一個決定。
23日上午,陸軍省次官杉山元、參謀次長二宮治重、軍務局長小磯國昭和教育總監部本部長荒木貞夫舉行會議,討論關東軍軍事佔領的範圍問題。經過討論,開始形成了一個名為《關於軍事佔領的範圍》的文件。
一、在東北四省目前近乎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況下,為執行我軍原來的任務,並保障我軍自身的安全,必須在漫長的滿鐵沿線外圍保持警戒部隊。最低限度要確保:(一)往西約以遼河為界,即至鄭家屯、新民屯和營口一線;(二)往東到吉林、海龍一帶。
二、根據中國的軍事行動及其反日行為的況,向外擴張我警戒線的據點,必要時甚至可以軍事佔領:(一)往西到洮南、通遼、大虎山一線;(二)往東至敦化及間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