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領袖卷之毛澤東(15)

15.領袖卷之毛澤東(15)

**非常重視工農革命軍的建設,努力在開闢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摸索一條新型的建軍道路。在井岡山鬥爭的初期,**一反舊軍隊只管單一作戰的習慣,根據當時所面臨的任務,向部隊提出三大任務:一是打仗消滅敵人,二是打土豪籌款子,三是做群眾工作。繼三灣改編實行民主建軍之後,他又親自做井岡山農軍領袁文才、王佐的工作,並派何長工去幫助他們把隊伍訓練改編成**領導下的工農革命軍,進一步積累了改造舊式武裝的經驗。為了加強部隊的紀律,**規定“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三大紀律是“行動聽指揮,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六項注意是“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這些規定,增加了軍隊紀律,密切了軍民關係,體現了新型人民軍隊的本質。1928年3月下旬,**率部赴湘接應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暴動農軍。4月24日前後在寧岡礱市朱德、**所部正式會師,史稱“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按黨中央規定改稱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任黨代表和第四軍軍委書記。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使中國出現了一支最強大的工農武裝。同年5月間,**同朱德等總結游擊戰爭的經驗,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的游擊戰術,這成為紅軍作戰原則的基礎。運用這一戰術原則,**和朱德指揮紅四軍同優勢的敵人作戰,連續取得了五斗紅、草市坳、龍源口等戰鬥的勝利,粉碎了贛敵對井岡山的三次“進剿”。其中,6月23日的龍源口大捷,殲敵一個團,擊潰兩個團,是井岡山根據地創建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龍源口大捷后,井岡山根據地逐步擴展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三個全縣,吉安、安源各一小部,遂川北部和酃縣東南部,面積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65萬,達到全盛時期。

在進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實踐的過程中,**全身心地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大革命失敗后,他在極其艱險複雜的條件下,創造性地把革命失敗時所必須的有陣地的退卻與可能的有陣地的新進攻結合起來,由動湘贛邊的秋收起義到向反革命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成功地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實踐上提出了中國革命的新形式的問題。經過半年多的鬥爭實踐,**展了他關於“上山”和“槍杆子裏面出政權”的思想。當井岡山的有些同志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的時候,**認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答覆中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1928年5月,在由他主持召開的**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形勢,闡明了中國革命的特點,指出中國革命戰爭有展和勝利的可能性,明確地肯定創造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方針,批評了逃跑主義和悲觀主義的觀點。從而堅定了同志們堅持井岡山革命鬥爭的勝利信心。在這次會議上,**被推舉為**湘贛邊界特委書記。同年10月,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為大會起草了以“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為主要內容的決議;接着,他又於11月25日寫了井岡山前委給中央的報告(即《井岡山的鬥爭》)。在這兩篇理論著作中,**總結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其他地區建立小塊紅色政權的經驗,論述了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紅色政權生、存在、展的原因和條件,深入地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問題。他指出:“現在中國革命形勢是跟着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階級的繼續分裂和戰爭,而繼續地向前展的。所以,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根據這樣的分析,**初步確定了以武裝鬥爭為革命鬥爭的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根據地為戰略依託,走以鄉村包圍城市然後取得城市的革命方針,並確定革命區域的擴大應該採取波浪式的推進,反對冒進政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共黨史人物傳領袖卷之毛澤東(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共黨史人物傳領袖卷之毛澤東(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領袖卷之毛澤東(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