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陳村、孫甘露等談葛紅兵新著《我的N種生活》--《探索與爭鳴》特約記者(2)
陳村:這本書就放在床頭,每天晚上幹完活就看一節,我覺得這本書滿好的,文筆也挺好,故事也很動人,這些都是吸引我打動我的地方,這不是虛偽之詞,我覺都挺好。這本書我不大喜歡的是前面集中了很多人的評論,這是你自己的書幹嗎,把別人的文字放在你的前面,好象有一點不自信。在這本書里比較好的一點是他以最打動自己的東西來告訴人,這是挺好的。他有些東西儘管是彷徨的,不是很清晰的,有精神撒嬌的成分。
蔡翔:我很欣賞紅兵的這樣一種寫作姿態,我感覺寫作就是超乎專業以外的生活方式和想像方式的一種表達。葛紅兵這本書呢,它正好是在批評家和作家一個邊緣地帶所產生的一個文本,一個作家和一個批評家他的角色生互換而產生新的文本。在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當中,我們的漢語寫在文本上是很單調的,要麼小說,要麼散文。有了魯迅以後,又出來一個雜文,這本書是漢語表達方式的一種更新。我的第二個感覺是,他用了隨筆性質的文體來進行懺悔,而我不太喜歡懺悔這種帶有典型的啟蒙主義色彩的東西。你要用\"懺悔\"這個詞的話,它就先定了一個標準,然後用這個標準回過頭來檢查世界和個人的經歷,把我們的思維簡單化了。
錢乃榮:我是搞語學的,但我比較喜歡讀葛紅兵的一些文章,比如《我的n種生活》,還有散文集《現在活着》,有一個共同的特色,想到什麼,就把自己的想法無顧忌的寫出來,每篇文章裏面都有新的思想,他的想法很獨特,當然也有一些片面性,但是把一種看法講得很清楚。我覺得葛紅兵是寫得非常多,但有些章節寫得平淡,作為文學作品來說,可以寫得更加生動,更加形象。我希望他以後有更多更具體的個人感受,不要停留在感覺的表面,可能這比分析更難。
楊揚:葛紅兵的這個小說我比較喜歡,在他的小說里我可以看到很多經驗,求學的經驗、戀愛的經驗等等,他讀書非常勤奮,小說也看得非常多,各種各樣的理想化的愛模式都擺在面前。一旦碰到現實生活,往往用這種既定的目標去衡量,例如書中有一節《我與你》,那種愛模式是非常古典的、感傷的,這種感傷化的精神來源,在我也是一樣的,我覺得在處理生活問題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一類人有很大的共同點,葛紅兵把這些東西寫出來了。
郜元寶:我再講一點點。我們一直認為靈魂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自我和靈魂是劃了等號的,所以作家在坦露自己的靈魂的時侯往往要為自己負責任,有很多的恐懼和擔心;其實如果把靈魂的問題交給另外一個存在者的話,可能你的思考就會更加廣闊一點、自由一點,更加大氣一點,這恰恰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癥結所在吧。葛紅兵沒有把靈魂據為己有,因為靈魂屬於我們和上帝或者一個更高存在的關係。我們不能把屬於思想的、屬於個人的東西都上升到靈魂那兒,對此很多人沒有區別開來,所以說得很玄妙,也很矯。我覺得葛的文章正是在這一點上區別於目前中國很多那種精神撒嬌的東西的。
\"五四\"以後中國文化基本上是一種人間本位的個人主義文化,在無神的時代里知識分子容易造成的對自我的感的神化,在這個意義上我說葛紅兵的文章里沒有靈魂,因為靈魂是我和上帝的關係,靈魂不能在這裏討論。葛紅兵的文章,是用薩特那種無神的哲學方式,對任何事都要進行分析、探討,這是他的一種基本的興趣,所以他不象某些年輕的散文家、隨筆家在文字中渲染一種類宗教的緒,他就把東西寫得很明白,很簡單,不把自己的那種類宗教的氣味擴散出來。
王雪瑛:剛才大家討論葛紅兵的問題,有一種爭論,他是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學者什麼的,我覺得這恰恰是他的特徵所在。他的文體是各種各樣的,就如他身上的頭銜很多一樣。我感覺他這個人本身有一個特點,不是那種很單純、很容易被別人定義、很明確的、類型化的人。他本人和他的文章總是很容易引起大家對他的爭議。他到底是誰?他這種姿態是一個學者,還是一個精神上還沒有完全健全、成熟的一個人?我覺得他的寫作本身會給大家引起這樣一種歧義,給大家一種爭議,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