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第九章柯爾克孜族的重要著作與文獻(12)
1881年
清光緒七年
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中國收回伊犁,但失去了伊犁以西大片領土,其中也包括柯爾克孜地區。***
1882年
清光緒八年
中俄簽訂《喀什噶爾界約》,將別迭里山口至帕米爾一段邊境(即今阿合奇﹑阿圖什﹑烏恰以北,阿克陶﹑喀什庫爾干以西)大片領土劃歸俄國。
1884年
清光緒十年
新疆建省公諸全國。劉錦棠為新疆任巡撫。《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簽訂,俄國侵佔我國帕米爾大片領土。
1891—1892年
清光緒十七年至十八年
俄軍侵入我帕米爾,侵佔我柯爾克孜等族的土地。沙俄提出重新劃分帕米爾界線,清政府始終不接受。
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英﹑俄以1872—1873年《格倫威爾—戈爾恰科夫協定》為基礎,私分帕米爾。清政府不予承認。
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華俄道勝銀行貸款2萬盧布修築自土爾尕特山口至喀什噶爾道路。
1911年
清宣統三年
辛亥革命。
1912年
民國元年
新疆宣佈共和,楊增新主政新疆。
1913年
民國二年
由疏附縣析置烏魯克恰提分縣(今烏恰縣)。
1916年
民國五年
中亞納倫河一帶的柯爾克孜人二百餘戶一千餘人進入我國境內,在哈克夏勒(今阿合奇)落戶。
1928年
民國十七年
楊增新被刺,金樹仁上台。
1930年
民國十九年
烏魯克恰提分縣改烏魯恰克提設治局,設治局衙署在烏魯恰克提村。
1931年
民國二十年
哈密農民暴動。
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
盛世才上台。
1934年
民國二十三年
伊斯哈克別克·木努諾夫在烏恰組成柯爾克孜族武裝部隊—柯爾克孜騎兵團。
1934年12月
民國二十三年
經新疆省第二次民眾代表大會決定,以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作為其正式書寫名稱。
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柯爾克孜族騎兵團清除了由蘇聯逃來的殘匪,同時戰勝了烏斯曼阿里匪幫。
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
柯爾克孜族武裝與其他民族武裝一起,平息了馬虎山在南疆的暴亂。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
烏魯克恰提設治局升格為烏恰縣。縣治遷至黑孜葦盆地。同年,由伽師﹑疏附縣析置阿圖什設治局。設治局衙設在阿圖什麥謝特庄。
1941年
民國三十年
由烏什廳析置阿合奇設治局,設治局衙設在今哈拉奇鄉的阿合奇村。
1943年
民國三十二年
阿圖什設治局升格為縣,下轄十個鄉鎮,隸屬喀什專署。
1944年9月
民國三十三年
阿合奇設治局升格為縣,隸屬阿克蘇專屬,縣衙遷至烏曲,即今縣城址。
1945年8月
民國三十四年
蒲犁革命爆。
1946年1月
6日
民國三十五年
國民黨中央政府代表與三區代表簽訂“十一項和平條款”,蒲犁革命武裝解散。
1946年
民國三十五年
在烏恰縣斯姆哈納設立郵政局,辦理國際郵件。
1947年8月
民國三十六年
新疆聯合省政府破裂,伊斯哈克別克離開烏魯木齊。
1949年8月27日
民國三十八年
伊斯哈克別克·木努諾夫等“三區革命”領導人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府協商會議途中遇難去世。
1949年9月
民國三十八年
新疆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