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世事不太平
德法兩國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場會議的成敗。
很不湊巧,法國並無意維持這樣的局面,雖然在外人看來,維持條約能夠顯著降低德國的威脅,但法國同樣也很清楚,自己國內的情況並不允許自己這樣做。
先且拋開德國最大的利器也是根本的武器——輸出革命和理論建設不談,就論法國如今所面臨著的來自極右翼力量的威脅,就絕對不允許法國繼續保持這樣的武力狀態。
當然,法國也並非絕對反對條約,而是提出了相當苛刻的條件。
拋開俄國、意大利這種問題國家不談,其他國家的發展實際上都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正常節奏,按部就班的進行發展。
雖然這其中的發展,有些國家比較有遠見,有些國家比較平庸,但從整體來看都算是中規中矩,只不過是這個特殊時期的平均線。
這段時期中,法國1邊修着防線,1邊重整武備,同時關注與臨近國家的關係,保持與俄國的友好關係,將代管殖民地還給意大利,在中東地區減少對抗等等。
但是,大蕭條的影響是巨大的,法國的糟糕的經濟措施讓紅色與極右力量得到了大幅增強,國內越發猖狂的黑色活動與逐漸形成的工人鬥爭道路給予了法國政府雙重壓力。
德國人最厲害,也是最根本的武器從來不是他們手中的槍炮,而是他們的理論,是輸出革命,大蕭條就是這樣的1個特殊時期。
德國的恢復未受其影響,反而表現的更好,加快了__主義建設,無論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是科學技術與工業發展,都遠超法國人的意料,也超過了世界各國的預料。
如今的德國正處於第2個5年計劃中,只用了不到7年的時間,他們的成就也已經足以震驚世界,在中歐、南歐,即便有英法大力支持各國的右翼政黨,底層也不可避免的建立起了1個又1個小組,1個又1個蘇維埃。
作為穿越者,又熟悉馬恩思想,左念微很清楚德國如今不可能放棄輸出革命,蘇維埃德國不是他們的重點,只是過渡時期的早期形態,下1步是國家性質的聯合體,然後是聯合體,這是國家、階級以及party消亡的必經之路,而其前提是建立無產階級的國家。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目標就是建立這樣的聯合體,而蘇維埃德國就是他們的根據地,鞏固根據地之後就要出擊,就必須輸出革命,在帝國主義群強環巳的局面下,不輸出革命的__主義國家就會死,因為敵人也是運動的。
當然,建立和維持這樣的聯合體也非常考驗執政者的能力和認識,不過那都是后話了。
至少,對於各國來說,尤其是英法,他們或許不理解其中的理論,但他們能夠清楚的認識到,《鹿特丹和約》只是緩兵之計,在合適的時機,甚至不必德國人出手,只要他們的成績足以彰顯其制度與理論的優越性,證明道路的正確,後繼者便會前赴後繼的邁向那個方向。
1切的內容在這個風險和威脅上都是蒼白的,法國人對於大蕭條的應對非常的遲緩與固執,至今為止法國依然沒有執行法郎貶值等應對措施,經濟也談不上好轉。
唯1值得慶幸的是,本位面的法國不用擔心俄國人不出力,畢竟他們是蘇德的死敵,背叛者比敵人更可恨。
而對於法國的表態,英國自然表現的相當曖昧,英國本身沒有什麼發展6軍的打算,但卻不能不為殖民地考慮。
英國本土沒有什麼保留6軍的必要,在裁軍期間,英國本土只保留了不到6萬人的規模,剩下的都在澳大利亞、馬來亞、haixia、印度等地。
其中相當1部分並非是純正的英國人,比如澳新軍團,由於澳大利亞的極度缺乏安全感已近乎扭曲的心態,澳新軍團在戰後得到了保留,並維持在了10萬人的規模,對於澳新兩國來說並不算小了。
拋開歐洲不談,印度和東南亞無疑是英國所擔心的問題,因而英國提出了兩條主要內容,第1是解除對馬來亞及haixia殖民地的限制,英國人試圖進行新的1輪新加坡要塞化,第2則是對德國的限制。
雖然在後者,英法還能夠保持基本的同步,但其中和稀泥的意思也很明顯了。
對於英國的表現,法國人並不意外,英國人不會意識形態入腦,他們的判斷理性,但同樣利己,歐戰時的表現仍歷歷在目。
而俄國人則不1樣,右翼政府和沙皇政府沒有本質區別,而且由於大革命的傳播,右翼政府還要進行更多的鎮壓,其中的主力便是飢荒中的農民與城市的工人。
時常為人詬病的蘇聯大飢荒在右翼政府治下同樣慘不忍睹,與民國政府如出1轍,不統計那就是沒有,統計數字自然也模糊不清。
沙皇時期年年小飢荒,十年大飢荒,在右翼政府治下並沒有太大的好轉,戰亂對於生產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在大飢荒開始前的1932年,右翼政府俄國穀物產量6221萬噸,而土豆產量則為2548萬噸,與戰前的俄國相比也沒啥進步。
不僅如此,同年,為了徹底剿滅蘇俄割據政權,右翼政府又進行了大量的穀物出口。
在兩記重拳的毆打下,俄國農民是真的綳不住了,超過4千兩百萬人陷入飢荒,當然,右翼政府仍不斷在宣傳,這只是“農業歉收”。
對於此事,中國與德國等國媒體自然會突出報道,而身在大蕭條中的美國人也同樣沖在前面,對於這些事情,他們總是很樂意,畢竟這是美國,自視為世外桃源的美國。
總而言之,在戰後的革命浪潮洗禮下,國際運動得到了顯著發展,對於俄國大飢荒的報道讓俄國陷入了相當被動的局面,同時也促使了俄國不惜1切代價徹底消滅蘇俄的割據政權。
但消滅蘇俄的俄國並沒有安心,反而陷入到了新1輪的恐懼中,所以俄國急需外國的支援,英國人1點貸款就可以讓俄國人衝鋒陷陣,法國人兩句話就能將俄國人拉上戰車,限制6軍的世界對於俄國人來說太過於恐怖,是絕難接受的。
隨着德國人否決了法國的提議,這場會議也就走到了終點,法國與俄國直接退出,德國否決了英美的提案,英國表現曖昧,而美國的態度並不重要。
而國際仲裁委員會雖然得以保留,但真正所能發揮的作用,恐怕不比國際聯盟多多少,中美英法或許處於不同目的仍不準備主動破壞現行體系,但所能發揮的作用也都被極大的壓縮了。
說到底,各家也只能自掃門前雪了。
太平洋地區或許還能算是和平,中國閑庭信步,無意爭霸,英國雖心有不甘,但對策也並不急躁,按部就班的佈置,中規中矩。
美國6軍剛剛裁撤了1輪,羅斯福不僅鎮壓了老兵的討薪行動,同時也進1步壓縮了6軍的規模。
很多時候你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愛國教育,將國旗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都是司空見慣,這1行為如果在大洋彼岸的另1個國家,恐怕會被口誅筆伐,罵得體無完膚。
另1邊,僅在會議結束后的不久,俄國就開始了軍事改革,但這1輪改革並不成功,5月人黨政府試圖削藩,對東方面軍動手,而結果也可想而知,除了導致1批軍官士兵下崗,並沒有實際的作用。
中國無意關注俄國,但架不住他們自己腦補,又是被迫害的妄想,又是爭奪民族生存地的狂熱,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辦法也就是對外戰爭。
當然俄國沒有傻到跟中國幹起來,與昔年的英俄大博弈1樣,最大的方向的戰略並沒有變化,向西、向南才是俄國的出路,而東方能動就往前動1下,不能動就盡量避免被打,沒事也能去英國那裏賺個外快。
抽調了1部分東方面軍前往烏克蘭鎮壓革命和起義,又重啟了幾個軍政區,安置了1批軍官士兵,多少也能算有點作用,保證聖彼得堡還能夠對東方進行基本的控制。
與軍事改革1同展開的是俄國的擴軍,黑海艦隊、高加索等地的6軍,這些部隊的規模都在緩步提高,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或許就給了俄國人1點幻想。
而英法對於俄國也採取了默許的態度,以對抗蘇德的力量,至於土耳其,他們並不重要,雖然希臘被趕下了海,但伊斯坦布爾依然叫君士坦丁堡及周圍領地,依然是國際領地,在英法的默許下,俄國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儘管是戴着層層枷鎖去實現。
除了德國的不斷警告,俄國的南下也引起了意大利的警惕,即便俄國人身負枷鎖,意大利也絕不允許俄國有半分染指地中海的可能性,而在這1點上,英法又是站在意大利這邊的。
俄國與意大利先後擴軍,儘管兩國的經濟狀態不佳,1個剛剛結束戰爭,1個也經歷了78年的戰爭、分裂和混亂,都是剛剛喘上1口氣來的罷了。
他們只是挑動混亂的楔子,1錘定音的權力仍掌握在德國手中——
法國人有心無力,他們的預算很難大幅提高,防線不能不修,軍隊不能不練,軍艦也不能不造,站在法國的角度,這些事情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很多事情都能夠被外人摸到脈絡,並不難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