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先天不足
“飛行學社在學校里受不受歡迎?”
“受歡迎,當然受歡迎,我們每年都有公開活動。”
“那學社裏有幾名教員?平常開飛機又是個什麼章程?”
“社內的教員共有兩位,平常第1次開飛機都是由教員親自帶着的,後面是由熟練的同學領着……”
簡單了解了1下情況,左念微點了點頭,然後開始詢問日常的費用問題。
“飛行學社運行本身倒不花什麼錢,大頭還是飛機。”
“雛鷹教練機比較便宜,約是6千5百圓1架,要是更先進1些的飛羽教練機則要1萬多,裝好的話,約莫還要上浮1成半,不過之後每年的保養花錢要少1點,學生們自己就可以做許多事情,但1般也要幾百圓1架……”
聽着對方的詳細介紹,左念微對於這方面的開銷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扶持高校的飛行社是從1926年開始定下的政策,相比於社會上的飛行俱樂部,高校的學生質量上肯定是更好的,愛國情緒也更高,服從度也高,除了飛行技術差了些,其他沒有缺點了。
學生們學習能力強,只要有所接觸,幾年時間下來,多少還是能有不少人擁有1定的技術的,如此也可以算是變相的擴充了空軍的後備力量。
而且,軍隊之外的飛行技術也不是很重要,只要有1定的飛行經驗,到了空軍的訓練基地就是1樣的,空中特技與空軍的需要並不是等比,有用,但顯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這點技術與學生的種種優點相比,不值1提,民間俱樂部的門檻與建設難度也與學校飛行社完全不對等。
中國的國民生活水平——將8億人拉到溫飽線之上,甚至能做到每個月都有肉吃——在這個時代中,中國的國民生活水平就不可能與美國人相比,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體驗飛行俱樂部這種昂貴的東西。
而能夠體驗飛行俱樂部的人,其中能上戰場的有幾個?願意上戰場的有幾個呢?
他們每年又要花掉多少錢?
性價比太低了。
從中樞的政策上也能看得出來,對於飛行俱樂部只是減稅,而高校的飛行社是有撥款支持的。
另外,大蕭條的影響並不大,中國也就30年的時候有些困頓,今年初又恢復了比較正常的發展速度,再加上裁軍會議之類的事情,中樞在軍事方面還有有點余錢的。
在各方面的推進計劃也就浮出了水面,單就空軍方面,空軍部多次對英美等國的航空力量進行系統性的評估和預估。
在這些報告中,航空工業和後備力量的比重不斷提高,原因也很簡單,英美等國均未保持較大的空軍規模,因而及時補充能力才是更為關鍵的部分。
航空工業是空軍部最為擔心的事情,最主要的自然就是航空發動機的問題。
作為人類工業的最高結晶之1,航空發動機是象徵1國工業水準的重要參照物。
其特殊的環境使得航空發動機在重量、出力、油耗、可靠性等等方面都需要滿足,要求十分苛刻。
作為後發國家,中國在這方面要做的功課其實很多,儘管在飛機方面中國起步較早,但從歐戰中後期開始,受限於技術水平的限制,面對越來越專業,要求越來越高的航空發動機,先天不足的毛病也就顯現了出來,很快便被英美等國超越。
從2十年代開始,中國6續引進了法國的諾姆-羅納、美國的普-惠等公司的航空發動機,同時積極吸收消化從德國套來的技術。
而政府也大力扶持本國航空公司進行研發運用,兩條腿走路,雖然先天不足的問題還有,但速度也慢慢的提了上來,差不多能望到英美的後背,比德國差了個把身位。
在航空競賽上,英美兩國保持着正常的速度,從容不迫,法國人則被日常性的遺忘,但其技術也確實有着不少亮點。
德國因為1戰而被打斷的發展,在革命成功之後也重新開啟,並在幾年恢復期之後,開始突飛猛進,憑藉著優秀的底子和良好的科研環境,現在已經超過了中國。
但在飛機設計方面,中國依然能夠與各國並駕齊驅,各有亮點,因而發動機雖然是個問題,但還沒到無法應對的地步。
除了航空工業之外,關於飛行員的儲備數量與訓練潛力也相當關鍵,畢竟,光有飛機沒人來開也不行。
歷史上,德國人計劃在戰爭爆發之前培養出10萬名合格飛行員,可最終只來得及培養了2.8萬人。
雖然他們的素質不俗,但無法承受多年大戰的損失,等到了戰爭末期,儘管德國飛機年產量高達3萬多架,可已經缺乏足夠合格的飛行員了,並且嚴重缺乏訓練燃油。
窮鬼日本同樣面臨這樣的局面,由於資源和體量太小隻能走精兵路線,這1點無可厚非,但日本人又因為思想僵化,精兵路線也鑽了牛角尖,將資源1而再,再而3的投入到難以提升的“質”,而不願意將其稍稍擴展到“量”上,缺乏戰時及時培養飛行員的能力。
當時的日本,對飛行員的選拔極其嚴苛,比如選拔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報名者超過1500人,錄取者僅有70人,成功畢業者才25人。
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全部的合格飛行員還不及7000人,這些人的技藝極為精湛,戰鬥機飛行員的格鬥能力極強,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飛行員的命中率也高的非常誇張。
然而,幾輪戰役就將這些飛行員消耗殆盡了,此後,日本航空力量的戰力就迅速下降了。
而英美等國不僅有着較為完善的空軍飛行員培養體系,同時還因為工業發達,其國民生活水平較高,民間有許多飛行俱樂部,故而不少平民都是業餘飛行員,具有1定的飛行經驗。
戰時徵召他們,其訓練時間較短,能夠快速擴充航空力量的規模。
面對這樣的問題,空軍部從1929年開始便擬訂了1份計劃,準備投入8千2百萬圓在陝西新建1座大型綜合訓練基地。
如此1來,加上首都(實際在灤州)和南京(實際在淮安)兩座訓練基地,3座大型基地將構成中國空軍的完善的培養體系的中流砥柱。
這些基地基本都至少部署有70架初級教練機、35架高級教練機、20架現役作戰飛機,以及兩百餘名飛行教官和理論教官。
而正常情況下,飛行員培養分為兩個階段,先進行為期7個月的理論學習,然後進行為期十1個月的飛行訓練。
前者包括學習航空發展史、飛行原理、飛機結構、彈道學、飛機型號辯識、飛行條令、氣象、基本導航等等專業課程;同時,還要進行體能訓練。
在那以後,基地將會綜合學員們的成績和個人意願進行機型分配,然後便可進行正式飛行訓練了,按照要求,每人必須掌握至少兩種機型,總計飛行時長在250小時左右,畢業即授予少尉軍銜。
從大體上來說,現階段空軍的培養體系沒有什麼大的問題,3座大型基地對於現階段的和平時期的空軍規模和發展來說是超標的,兩座就足夠了,畢竟杭州和成都還各有1座專門訓練基地。
但空軍這個未雨綢繆的計劃還是得到了左念微的批准,只不過具體落實到底還是要空軍自己努力,因為政府不可能給空軍撥下去8200萬建基地的。
對於任何1個正常的國家,財政都是不夠用的,而這個問題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尤為突出,幅員遼闊人民眾多的壞處就是,不論何時,永遠都只能滿足很少很少1部分人的很少很少1部分需求,前提是生產力沒有高度發達到無視人口規模影響。
這種事情在各方都不少見,而短期與長期又不能留1手不管,其中的困難不言而喻。
因而,對於扶持高校飛行社這種事情,自然也就更是如此了。
近十幾年是中國高等學校建設的井噴期,1922年至1932年這十年間,中國高校數量增加了882所,總數達到1107所,在讀大學生,包括本科、預科、專科生,總數超過280萬人。
而過去3年的中央財政收入的平均數也不過就58億圓,顯然不是能夠經得起這樣造的。
因而左念微也決定依然採用原定的方案,財政撥款肯定是要有的,否則學校也辦不起這東西。
但多了肯定是沒有的,因而要學校和學生自己想辦法了,比如飛機就可以統1購買,以獲取折扣。
還有飛行社缺乏教員的問題,學生之間傳帶幫就是1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畢竟,飛行社的第1屬性是學校社團,來源於學生們自己的興趣愛好,其次才是與國家戰略相契合,不可能由國家1手操辦。
隨後,左念微又與學校和空軍的1些人聊了聊具體的政策問題,各方面的規章制度是否合理等等。
下午半場,2十4架教練機兩兩1組,互相配合著進行1些動作表演,其中表現極好的1組,竟能將笨重的雙翼教練機操縱的如鴛鴦戲水般靈動。
但很可惜,時間較為緊張的左念微是看不到了,在左念微的身後,運動員進行曲的聲音漸漸小了下來,但1架架飛機騰躍而起,左念微依然能夠遠遠的望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