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建築雜錄(42)
“中路”兩旁兩條長夾道的東西,各列六個宮,每三個為一路,中間有南北夾道。***這十二個宮象徵十二星辰。它們後部每面有五個並列的院落,稱東五所、西五所,也象徵眾星拱辰之義。十二宮是內宮眷屬“妃嬪”“皇子”等的住所和中間的“后三殿”就是紫禁城後半部的核心。現在博物院稱東西六宮等為“東殿”和“西殿”、按日輪流開放,西六宮曾經改建,儲秀和翊坤兩宮之間增建一殿,成了一組。長春和太極之間也添建一殿,成為一組,格局稍變。東六宮中的延禧,曾參酌西式改建“水晶宮”而未成。
三路之外的建築是比較不規則的。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在中軸兩側,東西兩路的南頭,十二宮的面的重要前宮殿。西邊是養心殿一組,它正在“外朝和”內廷“之間偏東的位置上,是封建主實際上日常起居的地方。中軸東邊與它約略對稱的是齋宮和奉先殿。這兩組與乾清宮的關係就相等於文華、武英兩殿與太和殿的關係。另一類是核心外圍規模較十二宮更大的宮。這些宮是建築給封建主的母后居住的。每組都有前殿、后寢、周圍廊子、配殿、宮門等。西邊有慈寧、壽康、壽安等宮。其中夾着一組佛教廟宇雨花閣,規模極大。總稱為“外西路”。東邊的“外東路”只有直串南北、範圍巨大的寧壽宮一組。它本是玄燁(康熙)的母親所居,後來弘曆(乾隆)將政權交給兒子,自己退老住在這裏,曾增建了許多繁縟巧麗的亭園建築,所以稱為“乾隆花園”。它是故宮後部核心以外最特殊也最奢侈的一個建築組群,且是清代日趨繁瑣的宮廷趣味的代表作。
故宮後部雖然“千門萬戶”,建築密集,但它們仍是有秩序的佈局。中軸之外,東西兩側的建築物也是以幾條南北軸線為依據的。各軸線組成的建築群以外的街道形成了細長的南北夾道。主要的東一長街和西一長街的南頭就是通到外朝的“左內門”和“右內門”,它們是內廷和前朝聯繫的主要交通線。
除去這些”宮”與“殿”之外,紫禁城內還有許多服務單位如上駟院、御膳房和各種庫房及值班守衛之處。但威名煊赫的”南書房”和“軍機處”等宰相大臣辦公的地方,實際上只是乾清門旁邊幾間廊廡房舍。軍機處還不如上駟院裏一排馬廄!封建帝王殘酷地驅役勞動人民為他建造宮殿,養尊處優,享樂排場無所不至,而即使是對待他的軍機大臣也仍如奴隸。這類事實可由故宮的建築和佈局反映出來。紫禁城全部建築也就是最豐富的歷史材料。
林徽因小傳
林徽因,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杭州陸官巷一個官宦世家,原名徽音,取自《詩經·大雅·思齊》:“思齊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來為與男作家林微音相區別,改名為林徽因。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長民(1876~1925年,福建閩侯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詩文、書畫,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母親何雪媛(1882~1972年,浙江嘉興人)是林長民的第二個妻子。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為黃花崗革命烈士。
1909年,五歲的林徽因隨祖父母、姑母等遷居蔡官巷一宅院,並由大姑母林澤民蒙讀書。8歲,全家移居上海,住虹口區金益里,徽因與表姐妹們入附近虹口愛國小學,讀二年級。1914年,因父親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1916年她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月,隨父遊歷歐洲,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倫敦st.mary’scollege(聖瑪莉學院)學習。同時受到做建築師的女房東影響,確立了獻身建築科學的志願。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於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