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一章京族概況(9)
由於京族族源的複雜性、在文化上深受各種文化的影響等原因,語呈現多元面貌。***前文已經提到越南語中有大量與南亞語系孟高棉語同源的基本詞彙,而且語法結構與孟高棉語基本相同,學者們參考了語社會歷史等況,傾向於認為越南語屬於南亞語系越芒語族。因此,京語也應該屬南亞語系。當然,仍有學者從音韻方面考慮,認為京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和越南語相比,京語由於吸收了大量的粵方借詞,增加了幾個輔音和元音,聲調上,舒聲調的“問聲”和“跌聲”出現了合併,入聲調則增加了一個。詞彙上,核心詞彙、文化詞彙等都呈現出受到當地粵方深刻影響的特點。
由於與當地漢族人交往頻繁,京族人在日常生活、生產和商業交往中使用當地的強勢語——粵方進行交流,學校教育中也部分使用粵方(小學低年級教育主要是通過粵方來講授)。一部分京族人已經實現了語轉用,不會說本民族語了,其餘的也是京-漢雙語人,只會京語的已經不多了。京語內部基本一致,不同地區的京族彼此能通話。由於和粵方的接觸時間不同,京族內部掌握兩種語的況也就有所不同。京族人使用京漢兩種語的況大致如下:
(一)竹山、江龍、譚吉、紅坎、恆望、澫東、澫西等村的京族人以粵方作為主要交際工具,多數人不會說京語了,但還能聽得懂。其中,竹山、江龍的京族人使用粵方較早。19世紀末,法國人在竹山村和江龍建立天主教堂,用粵方傳經布教,附近的京族有不少人在念經中學會了粵方。加之這兩個村與漢族聚居的村鎮毗鄰接壤,兩族人民來往方便、密切,早在抗日戰爭以前,京族人在學校和家庭等場合就以講粵方為主了。現在,竹山、江龍、恆望等地的京族,80歲以上的老人還會講京語,但不常用,除了跟本族老人私下說幾句京語或與講京語的京族人交談之外,其他場合都講粵方;70歲左右的人可能會聽懂一些京語詞語;60歲以下的人則完全不懂京語,只會講粵方。這些京族人說的粵方,在語音語調上和當地粵方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京語已經成為底層保留在當地粵方中。
(二)山心、巫頭、澫尾三地的京族並用京、漢兩種語作為交際工具。三地原來是三個全島,京漢兩族人因為海水阻隔而來往很少。三島人在解放前都以講京語為主,只有與漢人接觸時,如在趕集跟漢人做買賣時才說上幾句粵方。解放后,三島先後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京漢兩族人的來往就密切起來,京族人會講粵方的就日益增多。現在的京族三島,一般說來,70、80歲以上老人仍以講京語為主;50、6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兼用京語和粵方;6~20歲的青少年學生,在家以講京語為主,在學校上語文課時以講漢語普通話為主,下課後同學之間交流就以粵方為主;6歲以下兒童,在家講京語或粵方,能聽懂一些普通話詞彙,讀小學之後,逐步學會普通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學齡前兒童不會粵方,只懂個別粵方生活詞語[程方:京族雙語制考察記實,載《民族語文》,1982年第6期。],九十年代開始,粵方的普及力度加大,澫尾的幼兒園,教師基本上已經不講京語,主要說粵方和普通話,說粵方的多一些,通過粵方來講授普通話[周建新,呂俊彪等:《從邊緣到前沿——廣西京族地區社會經濟變遷》,第244頁,民族出版社,2007年。]。至於嫁到京族家庭的漢族女子,一般在一年之內學會京語,跟家庭成員講京語;京族女子嫁與漢族丈夫,跟家人及其他人都講粵方。近些年來,漢族姑娘(或不懂京語的京族女子)嫁到了京族家庭,她們不再積極學習京語,而是其他家庭成員需要用漢語與她們交談,在語使用上遷就她們。這樣,至使他們的下一代與母親交談及常聽到其他家庭成員用漢語,這一代人常常就不再能說京語,他們和他們的母親往往只能聽懂一部分京語[韋家朝:簡論京漢民族關係,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此外,文化娛樂如歌詠、表演節目、唱戲等通用粵方。京族有京語歌謠,這些歌謠除了60~70歲以上的老人會唱之外,其他的京族人都不會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