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京族概況(2)

2.第一章京族概況(2)

1953年中南民委及廣西民委曾對京族的社會歷史進行聯合調查,報告中寫到:巫頭、山心、澫尾三島,京族共有25個姓氏,各姓群眾都公認劉、阮兩姓遷來得最早。***1958年,廣東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的調查材料(當時防城劃歸廣東)也說:防城境內京族共30個姓氏,其中劉姓最多,佔20%,阮、黃、吳、蘇、武五姓次之,共佔41%,來得最早的劉、阮二姓已有16—17代,來最晚的裴、曾、丁三姓只有2—3代,一般為9代左右。諸姓京族分別從越南塗山、清花、宜安、花豐、瑞溪、芒街、萬柱、角白等地遷來。

值得指出的是,移居中國的京族被附近的越南人稱為“唐人”,同時又被當地的漢人稱為“安南人”,[廣西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防城越族況調查》,第14頁,廣西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印,1954年。]這種尷尬的狀況其實揭示了京族先祖中有一部分與漢族人有血緣關係。調查中有一部分京族人稱自己為“漢裔”。在採訪的眾多京族群眾中,有3位老人(一位是曾外出工作的退休幹部,一位在解放初曾任村幹部)提到其家族原是從福建遷來的,其中兩人都有“從福建先到越南,再從越南轉到此地”的說法,還有京族群眾認為澫尾的范氏原來是漢族,後來變成京族。[韋家朝:簡論京漢民族關係,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在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比較嚴重的時代,避諱自己是京族而攀附為漢裔是常有的事,但在實現了民族平等、京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得到了張揚的時代,這顯得有點兒匪夷所思。原來,京族先祖所在的塗山與吉婆島之間,自元代就是一個繁榮的國際商貿港口,與中國聯繫緊密。《大越史記》載“其俗以商販為生業,飲食衣服,皆仰北客,故服用習北俗”[吳士連編輯、引田利章校訂,《大越史記本紀全書》卷五《陳紀一》,埴山堂反刻,明治十七年。轉引自李慶新:貿易、移殖與文化交流:15-17世紀廣東人與越南。http://lib。cuhk。edu。hk/conference/occ/liqingxin。pdf]。“北客”、“北俗”之“北”,均指中國。明清實行海禁,但安南“地處西南,與內地毗連,由與呂宋、噶喇吧等國相隔遙遠,應照東洋之例,聽商賈貿易。”[《清實錄·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七十、卷二百七十一。轉引自李慶新。貿易、移殖與文化交流:15-17世紀廣東人與越南。http://lib。cuhk。edu。hk/conference/occ/liqingxin。pdf]依照兩廣總督楊琳所奏,“澳門夷船往南洋貿易及內地商船往安南貿易,臣面奏請旨不在禁例”[《清實錄·埾祖康熙實錄》卷二七七。轉引自《《清實錄》澳門史料編年》,載《文化雜誌》1997年第33期。]。“國朝康熙五十七年,……往南洋貿易及內地商船往安南貿易,准其行走,不在禁例。”[(清)盧坤:《廣東海防匯覽》卷37《方略26》,道光刊本。轉引自陳偉明:明清澳門內地移民的展類型與人口構成。載《暨南史學》第一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版。]因此可知海禁之下,中國商船仍可到安南貿易。在當時特殊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前明遺民和抗清志士、破產商人、手工業者以及沒有土地或失去土地的農民、被掠為仆或為奴的中國邊民等,在安南定居、融入當地居民的為數不少。這就不難解釋有一部分京族人有漢族人血統了。有專家指出,從語上看,相當部分京族人的先祖是越南太平省人;從家譜上看,有些京族人原先是中國的漢族人,遷入越南后逐漸融入當地社會,成為越族,而後又轉至現今廣西東興市江平鎮的濱海島嶼等地居住,成為京族[周建新,呂俊彪等:《從邊緣到前沿:廣西京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變遷》,第16頁,民族出版社,2007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京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京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章京族概況(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