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獻(11)

130.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獻(11)

(6)馬克勛:《保安族語民間文學中的民族個性化探索》,《甘肅民族文學》,1998年第1期。

(7)楊志娟:《大河家的故事——保安族民俗文學述評》,《中國穆斯林》,2000年第4期。

(8)馬忠才:《從保安族民間文學看其民族認同》,《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專刊)。

(9)馬瑞:《保安族的婚禮》,《隴苗》,1981年第10期。

(10)楊克英:《什樣錦——保安族的腰刀及其習俗》,《寧夏藝術》,1985年第4期。

(11)馬自祥:《保安族》,《駝鈴》,1987年第5期。

(12)馬自祥:《保安族“花兒”的特色及格律》,《民族文化》,1987年第2期。

(13)魏泉鳴:《保安族“花兒”的格律》,《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1期。

5。保安族民俗文化及研究

(1)馬建春:《保安人的婚俗》,《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2)韓毅:《保安族婚俗初探》,《甘肅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

(3)張大綱:《試析保安族服飾及工藝美術的藝術特點與審美特徵》,《甘肅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4)廖楊:《保安族宗法文化芻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5)馬文科、田永新、馬文淵:《積石山下的奇葩——保安族》,《甘肅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6)劉秋芝:《淺析當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構成》,《甘肅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7)餘糧才:《保安族的服飾文化及其民族心理》,《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專刊。

(8)馬沛霆:《“保安腰刀”——保安族物質文化的光輝》,《甘肅民族文學》,2004年合刊。

(9)張佩成:《保安腰刀生產民俗的人類學解析——以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甘河灘村為個案》,《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後記

金城的冬日格外的寒冷,我翻閱着剛剛完成的書稿《中國保安族》,似乎有一股暖流注入心間,面對這些鮮活的文字,我彷彿又聽見關於保安族久遠的傳說,彷彿自己又回到了熟悉的鄉村,回到我那親切無比的鄉親之中。

保安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人口很少,但卻有着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在其漫長的歷史展過程中,和其他55個民族兄弟一起為建設偉大的祖國,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近些年來,保安族文化的研究也日漸被學者們所關注,不論是來自日本等國的國際學者和國內從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還是本民族優秀的青年學子們,都為保護保安族的語、文化,以及腰刀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作為保安族的一員,最早在工作之餘我曾醉心於民族文學的創作,後來立志要把保安族文化的研究進行到底。為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除了系統學習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知識外,也主持完成了關於保安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一些項目,出版了一些相關的成果,但是由於自己的工作性質,儘管我一直在努力並關注着保安族文化,很多的時候卻忙於公務,並不能完全深入地專心搞研究,經常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感覺,這不能不說是我的一個遺憾。

這本書是黃河出版傳媒集團策劃出版的《中華民族全書》之一。最初接到編寫任務的時候,心裏非常高興,決心要好好地完成她。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最終完成的書稿也不能令我十分滿意,很多需要進一步調查的民俗事象或者遺迹未能成行,最後只好將部分內容刪掉,希望以後能有機會進一步去完善。

本書的編寫是在許多熱愛保安族文化的人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目的是為了展示保安族文化的全貌,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在本書各章節的撰寫中,參考了許多學者關於保安族研究的觀點,並且也在文中注出了他們的姓名和著作。還有一些學者的思想因為體例、篇幅等原因未能編寫到書稿中,但在本書最後,我把近年來保安族研究的成果以文獻的形式列了出來,以便讀者檢索,同時也對他們的工作表示感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0.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獻(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