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第十一章保安族的重要文獻(5)
1950年
4月25日大河家、吹麻灘、居集、癿藏等地的2.7萬多群眾集會聽取赴朝慰問團的報告。會後,各族人民掀起捐獻飛機、大炮的**,捐獻12370.04萬元(含臨夏縣,舊人民幣),摺合飛機一架,並被命名為“臨夏縣各族各界團結號”。
1951年
8月6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政部批准,成立臨夏縣保安族自治區。
1952年
3月25日政務院正式批複保安族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命名為“保安族”。從此,保安族成為祖國大家庭一個正式成員。
4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設立臨夏縣大河家回保撒土自治區。
1953年
6月保安族自治鄉甘河灘村保安腰刀名匠冶善家寶繼承保安腰刀的傳統工藝,創製“魚刀”,使保安腰刀增添了新產品,在保安三庄有“製作魚刀善家寶最好”之譽。
7月1日甘肅省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省已識別少數民族成分有17個,共963161人,其中,保安族4949人。
1954年
4月2日成立了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這是一個多民族聯合的自治機構,下轄包括保安族自治鄉在內的10個鄉,30個行政村,90個自然村,共有保安、回、撒拉、土等9個民族的24649人。
1955年
3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自治區,保留大河家保安族自治鄉,改名為大河家保安族鄉。
1956年
11月13日召開臨夏回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大會作出決議,保留臨夏縣大河家回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聯合自治區及保安民族鄉。
1958年
9月甘肅省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在蘭州成立。該調查組分赴回、藏、東鄉、土、保安、裕固、撒拉、蒙古和哈薩克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歷史調查和編寫民族簡史簡志叢書的工作。保安族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由甘肅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臨夏第一分組承擔。調查組由中央有關部門、省民委、蘭州大學的幹部教師組成。保安族幹部馬克文、馬如麟參加保安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
1961年
11月根據中央和西北局民族工作會議精神,恢復了大河家清真寺。
1964年
7月1日進行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省有少數民族955396人,其中保安族5055人。
1979年
11月14日經州革命委員會批准,縣革命委員會批複,成立臨夏縣保安族中學,校址設在原魁鋒中學內,省上撥款22萬元擴建,並決定劉集中學高中併入保安族中學。
1980年
3月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農村地區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6月1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1981年
5月20日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吹麻灘鎮召開。
9月30日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成立慶祝大會在吹麻灘中學操場隆重舉行,歡慶自治縣的成立。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甘肅省委、省人大常委會、省人民政府、省政協、省軍區賀信賀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省委統戰部、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西北民族學院贈送錦旗。
1982年
7月1日進行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國保安族人口9027人,甘肅省保安族人口8322人,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族人口8017人。
1983年
6月26日甘肅省民族問題叢書編委會會議在蘭州舉行,會議根據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委會部署和甘肅省具體況,對《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概況》的編寫和出版作出安排。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