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第十五章十萬進士(8)
曹操的時代還沒有科舉,但那幾下鑼聲,足可概括千年科舉的默默呼喊。***
戲一場場演下去,招來的人才捲入了紛爭的旋渦,困頓、後悔,直到死亡。但在每一場幕間,招賢的鑼依然在敲,一聲比一聲怪異,一聲比一聲凄涼。記得最後一場,年輕的差役早已須皓然,步履蹣跚。鑼破了,嗓子啞了,但那聲音分明還在一聲聲傳來:哐!“招賢啰!”哐!“招賢啰!”……
那個場面好像下了雪吧?積雪的土地仍然埋藏着對人才的渴望吧?敲傻老人的腳印深一腳淺一腳地排過去,凜冽的寒風捲走了鑼聲和喊聲。
但是,鑼聲和喊聲都會有人聽到,渴望的大地總會等來大批腳印。很多歷史悲劇,站遠一看,都成了歷史幽默。
一個理想主義的天才構思,實行了一千多年竟然變成了幽默,實在讓人悲欣交集,歸於藹然。
點評一:
狀元、進士、舉人就是早先的文化人,他們不應是一個被嘲弄諷刺的對象;作為文化的承載者,他們理應得到尊敬。選拔人才直至今日依舊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高考制度製造的黑色幽默並不比科舉少。對悠悠千年的文化現象,我們何時方能客觀、公正地予以評判呢?(老愚)
點評二:
對古代權力系統向寒門讀書人開放從而改變人生命運的科舉制度的本質揭示,再沒有比“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句話更為形象的說法了。
延續千年的科舉制是帝國政治學中最了不起的制度安排,它造就了一個龐大的儒家文官系統,維持帝國的行政運作,所謂“治國平天下”。科舉制甚至啟迪了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人才選拔制度。但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制度創新,也有可能在實施過程中被人念歪了經。科舉終於被演繹成帝國僵硬的人生博弈。1905年,選拔過“十萬進士,百萬舉人”的科舉制被廢止。這以後是新式學堂的開設,是如今的新科舉式的高考。可以說,科舉塑造的民族心理結構至今未變。(馬策)
點評三:
打破壟斷,全面開放,將文化水準列為選條件,曾經讓整個國土燃起希望之火、讓天下學子枯守寒窗孜孜以求的科舉,最終竟淪落到如張之洞所說的“一日不廢,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強”的地步。當其盛時,個人的命運沉浮榮辱變遷被舉世所矚目,進而被融入最廣泛的社會心態,造成了展開方式的嚴重失度,於是,天平失衡了,負面成了主流,伺機心理、騎牆態勢、矯傾向由此衍生並蔓延,中國知識分子的群體人格急遽退化,科舉頓時走向悖論。
本文結構宏大,縱橫跨度極大,但作者思接千載,從容拾掇,其其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傅應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