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第二十章上海人(6)

103.第二十章上海人(6)

沒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沒有統領全局的強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與怯弱相伴隨。***他們不會高聲朗笑,不會拚死搏擊,不會孤身野旅,不會背水一戰。連玩也玩得很不放鬆,前顧后盼,拖泥帶水。連談戀愛也少一點浪漫色彩。

由於缺少生命感,上海人也就缺少悲劇性的體驗,而缺少悲劇性體驗也就缺少了對崇高和偉大的領受;他們號稱偏愛滑稽,但也僅止於滑稽而達不到真正的幽默,因為他們不具備幽默所必須有的大氣和超逸。於是,上海人同時失卻了深刻的悲和深刻的喜,屬於生命體驗的兩大基元對他們來說都頗為黯淡。

即便是受到全國厭棄的那份自傲氣,也只是上海人對於自己生態和心態的盲目守衛,傲得瑣瑣碎碎,不成氣派。真正的強者也有一份自傲,但是有恃無恐的精神力量使他們變得大方而豁達,不會只在生活方式、談舉止上自我陶醉,冷眼看人。

總而之,上海人的人格結構儘管不失精巧,卻缺少一個沸沸揚揚的生命熱源。於是,這個城市失去了燙人的力量,失去了浩蕩的勃。

可惜,譏刺上海人的鋒芒,常常來自更落後的規範:說上海人各行其是、離經叛道;要上海人重返馴順、重歸一統。對此,胸襟中貯滿了海風的上海人倒是有點固執,並不整個兒翻然悔悟。暫時寧肯這樣,不要匆忙趨附。困惑迷惘一陣子,說不定不久就會站出像模像樣的一群。

上海人人格結構的合理走向,應該是更自由、更強健、更熱烈、更宏偉。它的依憑點是大海、世界、未來。這種人格結構的群體性體現,在中國其他城市還都沒有出現過。

如果永遠只有一個擁擠的職員市場,永遠只是一個“新一代華僑”的培養地,那麼,在未來的世界版圖上,這個城市將黯然隱退。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

失落了上海的中國,也就失落了一個時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秋雨註:此文表在二十年前。當時上海的改革開放還沒有正式起步,上海人備受全國厭棄,連自己也失去了自信。因此,我在這篇文章中指出了上海人的歷史地位和心理品性,從文化上對他們進行了全方位地鼓勵,又指出了他們的致命弱點。文章表后引起巨大反響,在此我要深深感謝上海市民。我對他們的嚴厲批評居然沒有引起任何反感,這在中國各地“地域性敏感”越來越強烈的況下,極不容易。

點評一:

這是一曲拯救山水的讚歌。一個城市的命運,是由那麼幾個武將與文人決定的。作者簡化之後的杭州西湖史,抓住了締造這個偉大山水城市的根本。人性充沛的管理者,因着自己熱愛自然的本性,建造了一個合乎自然之道的優雅之都。(老愚)

點評二:

柳永《望海潮》詞贊杭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白居易說“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本文亦為一篇頌詞,頌杭州之美,尤其頌治理杭州有功的白居易、蘇東坡等人。本文以古為鑒,也語涉當下杭州生態環境治理,並奉獻個人文化治理建議。(馬策)

點評三:

寫雷峰夕照,寫斷橋霜雪,寫靈隱鐘聲,寫虎跑泉的綠壁……這些都難以狀出杭州的本色與太美。還是回歸到文化根脈來吧,以保護杭州的生態入筆,洞開杭州文化的窗口,以白居易、錢鏐、蘇東坡為骨骼支點,管窺蠡測,探尋杭州文化的靈脈與歷史回聲。因此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構思之巧、立意之深。

杭州之美,在於人力,卻似渾然天成。作者雖是從生態保護這麼一個既現代又直白的話題入手,卻運筆不俗,同樣寫得跌宕多姿,文采、文才與西湖的美景交相輝映。(廖國清)

點評三:

上海是一個怎樣的群落呢?他們特殊,“在文化人格結構上,他們是缺少皈依的一群。靠傳統?靠新潮?靠內地?靠國際?靠經濟?靠文化?靠美譽?靠實力?靠人?靠效率?他們的靠山似乎很多,但每一座都有點依稀朦朧”。作者寫上海人,從歷史地位與文化心理人格上去探尋上海人,有着自己獨特的視角,不掩飾上海人存在的瑕疵,而注重掘釋上海人群體的光芒。(廖國清)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摩挲大地(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摩挲大地(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03.第二十章上海人(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