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黎明之前(1929~1950)(12)
的人們大多穿着踢踢踏踏的木屐,很多台灣人不識漢字不會國語。***雖然權力交接在極短的時間內即告完成,但心理和文化上的差異有如鴻溝。
一年多后,差異演變成衝突。駐台部隊軍紀渙散,政府官員**。為支持大陸內戰,島內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物價飛漲,民生艱難,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逐漸積累。1947年2月27日,國民政府的幾名警察,在查緝走私香煙時,與本省人生衝突,造成一死一傷。28日,大規模的民眾抗議在全台灣驟然而起。國民政府的處置辦法簡單粗暴,軍隊用機關槍掃射抗議請願的人群。於是,全島幾乎失控。雙方在付出了兩萬多條鮮活生命的代價之後,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隔閡甚至仇恨。幾十年後,這種隔閡和仇恨,仍然不能消除。
衝突生以後,陳儀去職,國民政府廢台灣行政公署而建台灣省政府,以獲取本省人之認同。又一年之後,國民黨軍隊在大陸的戰事不利,蔣介石的股肱之臣陳誠於病中受命,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國民黨開始向台灣大撤退。到1949年底,共有200萬士兵和民眾自大陸遷徙台灣,蔣介石也於年末從成都飛至台北。自此,國民政府偏安於這個祖國東南的島嶼之內。200萬外省人和600萬本省人一起,被歷史的大潮裹挾着,無奈地開始了與祖國隔海相望的生活。
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鄉愁》,幾十年來,讓無數中國人淚濕青衫: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戰後全國的經濟形勢,更是一塌糊塗。抗戰期間,政府以擴**幣行量來壟斷全國經濟。又因國土大幅淪陷,稅收驟減,一切軍政費開支,只有依賴行鈔票。抗戰前,法幣行總額不過14億餘元。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法幣的行額已達到5569億元,為抗戰初期的360倍。國共和談破裂,全面內戰爆后,國民黨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實際收入只佔預算的15%,法幣行量於是猛增。到1947年4月,法幣行額陡增至16萬億元,為抗戰前的一萬多倍。鈔票行量的激增,物價開始飛漲,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都不能維持。
以北平市順義縣的糧食價格為例,即可以從中看到當日物價上漲的程度。
北平市順義縣農貿集市糧食價格記錄(注)
單位:每小斗(15市斤)法幣元
1946年白玉米的價格:7月22日1900元
8月28日2450元
10月4日2800元
1947年小米的價格:1月27日2萬元上下
6月28日4。3萬元
12月13日11萬元
1948年黃玉米的價格:2月15日12萬元
7月24日300萬元
10月8日1200萬元
在上海,一個五口之家每月最低生活費,在1946春約為法幣156000元,到1946年夏季約為法幣30萬元,到1947年夏季則需要法幣270~300萬元。
在四川,我們則看到了以下這樣的大事記:
1946年:4月5日渝物價波動,其中土產品、糧食更形緊俏。
公共汽車票已由150元升至250元,報費增加100%,印刷費增
加170%。12月3日重慶市物價繼續上漲,百貨因電價、交通費
1946、1947年上海家庭生活費數據來源於1946年2月2日《前線日報》。
漲價,襯衫、毛巾、絲襪上漲3000至5000元。
1947年:1月8日重慶市物價連日上漲,糧價波動最大,昨日上等河熟米每石3。3萬元,比前天上漲3000元。10月23日重慶市物價自5月起至10月10日止,五金上漲425%,木材上漲468%,燃料上漲343%,衣着上漲280%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