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地理因素
第10章地理因素
坐在最後一排的一個顯高的女生,站了起來。
“老師!”“你家裏出了點急事兒,跟你阿爸回去吧,缺的課,你明天可以來辦公室找我補習,家庭作業,由你們組的組長放學后帶給你。回去吧。”李芳芳好像有點遲疑不決:“老師!”“快回去吧,”眼鏡老師催促道:“你阿爸等着呢。”
眾目睽睽之下,李芳芳漲紅了臉。
她迅速把自己課桌上的書本課本學習用具用品收進書包,拎在手裏低頭匆匆出了教室。芳芳離開課桌時,順手把書包斜挎在自己左肩頭上,彎腰將凳子放進了課桌下。書包角正好衝著蘇丹眼前一撅,蘇丹下意識的仰仰身子躲避,眼睛緊盯着摔過來的書包角,心裏不禁一動。
下一節課,仍是那個眼鏡女老師上。
這次上的是小學數學。蘇丹雖然歷來對數學畏之如虎,敬而遠之,卻也聽得津津有味。同時分別教授語文數學的眼鏡老師,精於學業,信手拈來,左右逢源的瀟洒,讓支教們都暗自佩服不己。
下課放學后,陶校長窮主任還有眼鏡老師,和支教老師們第一次進行了評講交流。
因為彼此都是初次見面,大家都客客氣氣,點到為止。當然,單就小教學業而言,包括領隊何老師在內的支教們,是完全沒有發言權的。大家心裏都明白,小教與大教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平台,所謂講評交流,不過浮光掠影而己。
然後,是用晚餐。
大家看到,陶校長窮主任竟然還兼炊事員,二人心靈手巧,默合默契,四十五個學生在校中午用餐,全靠他倆一手採購做出供應。一個大盤包公魚,一盤凍豆,一盤徽州圓子,幾碟炒時蔬,鮮嫩青翠,活色生香,香氣撲鼻,令支教老師們讚不絕口,胃口大開。
飯間,陶校長窮主任又細緻介紹了相關情況,大家茅塞頓開。
半山寨(村)半山寨(村),顧名思義,整個村寨依半山而建。據老人講,半山寨最初始於明未清初,為躲避戰亂,一對從湖北逃難而來的老夫妻,在這兒的半山腰搭起了茅屋。至清朝中葉,(指乾隆帝寵信和珅(1776年)之後,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為止,約持續63年。)半山寨己有自給自足農戶百餘家,初步成型。
洪揚造反,天下大亂,刀兵無情,老百姓只得再次流離失所。
半山寨農家頓減了一大半,至抗戰勝利后才慢慢恢復。50年代初期建鄉,被政府命名為“半山寨村”至今。全村有近三百戶人家,1500多個村民。半山寨海拔1320米,因地理環境所限,全村除了種茶,沒有任何手工業,更沒有什麼高科技產業。
政府和現代文明並沒忘記這兒。
在政府全力牽動下,中國移動首先在這兒創建信號發射接收基地,不久,聯通緊緊跟上。但限於獨特的地理因素,信號時有時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