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感性召喚,理性批判

8.第八章 感性召喚,理性批判

千萬不要猶豫不決

一位智商一流、執有大學文憑的翩翩才子決心“下海”做生意。***

有朋友建議他炒股票,他豪衝天,但去辦股東卡時,他又猶豫道“炒股有風險啊,等等看。”

又有朋友建議他到夜校兼職講課,他很有興趣,但快到上課了,他又猶豫了:“講一堂課,才20塊錢,沒有什麼意思。”

他很有天分,卻一直在猶豫中度過。兩三年了,一直沒有“下”過海,碌碌無為。

一天,這位“猶豫先生”到鄉間探親,路過一片蘋果園,望見滿眼都是長勢茁壯的蘋果樹。禁不住感嘆道:“上帝賜予了一塊多麼肥沃的土地啊!”種樹人一聽,對他說:“那你就來看看上帝怎樣在這裏耕耘吧。”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優柔寡斷的習慣,最後只會兩手空空,成不了大事。因為這種習慣能讓時機立即從你身邊跑掉,讓別人得到先機!

主意不定和優柔寡斷,對於一個人來說,實在是一種致命的弱點。有此種弱點的人,從來不會是有毅力的人。這種性格上的弱點,可以破壞一個人的自信心,也可以破壞他的判斷力,並大大不利於他的事業成功。

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面臨行動時,往往就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人不在少數。

人們害怕行動,多是由於心態的原因,一行動就想到失敗。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摧毀你的自信,關閉你的潛能,束縛你的手腳,使你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如果做事沒有果斷的決心與勇氣,總是優柔寡斷,猶豫再三也下不了決心,不能迅速地作出正確的決斷,那麼,這個人一輩子就註定要完蛋了。比方說賺錢的機會,它往往是瞬間閃現,稍縱即逝的。有些人在別人看來是非常幸運的,財運特別好。其實,這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只不過這種人有異乎常人的品質:遇事果斷。如此而已。

在股票市場上,不管是吃進還是拋出,猶豫是萬萬不行的。該吃進的時候便果斷吃進,該拋出的時候就果斷拋出,這樣才是炒股高手。比如號稱“楊百萬”的楊懷定,他在股票市場上買進賣出時就表現出了這種果斷的品質。

被稱為跨國女大亨的熱比亞,是一位在生意場上非常果斷的商人。

這位如今擁有億萬資產的女老闆,在跡之前只是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她十四歲時,便由父母做主嫁給了別人,十二年之中,生下了六個子女,那時她的丈夫每月工資僅70元。為了養家餬口,她果斷地做起了小買賣。幫人洗衣服,賣鞋子、服裝等各種日用品,因為那時經常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熱比亞曾因賣幾雙童鞋而被掛牌遊街,罪名是投機倒把。

熱比亞真正邁上成功之路是在1980年。那時,熱比亞已經經歷了四次生意場上的挫折。失敗的經歷使她學會了果斷,學會了做任何生意都應有果斷的品質與決心。她毅然決定走出新疆,隻身直闖福建。就是這次異乎尋常的果斷行動,改變了熱比亞一生的命運。

1981年,熱比亞從跌倒之處重新爬起來,從頭做起。先是賣菜,有了一點兒小積蓄,半年之後經營一家小飯館。不久,勇於進取的熱比亞又在烏魯木齊租了一個小攤位,代銷服裝、雜貨、布匹。或許是熱比亞經營有方吧,不久她已擁有一筆可觀的自有資金,這時的熱比亞已是輕車熟路,藝高膽大,做事十分堅決果斷了。她將廣州、杭州等地的時髦服裝、家電用品等販運到西北內陸銷售,又把西北內陸的特產銷往東部沿海地區。一來一往,她的生意越做越大。

熱比亞之所以能從失敗中崛起,完全得益於驚人的果斷。所以說,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面對選擇與取捨時,要學會在思考後當機立斷。只有這樣才會不拖延時間與機遇,提升個人的效率,使你獲得成功。

世間最可憐的人就是那些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的人。有些人一旦遇到了事,就一定要去和他人商量,這種主意不定、意志不堅的人,既不會相信自己,也不會為他人所信賴。

有些人簡直優柔寡斷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他們不敢決定種種事,不敢擔負起應負的責任。而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事的結果會怎樣——究竟是好是壞,是凶是吉。他們常常對自己的決斷產生懷疑,不敢相信他們自己能解決重要的事。因為猶豫不決,很多人使他們自己美好的想法陷於破滅。

當然,對於比較複雜的事,在決斷之前需要從各方面來加以權衡和考慮,要充分運用揮自己的常識和知識,進行最後的判斷。一旦拿定主意,就決不要再更改,不再留給自己回頭考慮、準備後退的餘地。一旦決策,就要斷絕自己的後路。只有這樣做,才能養成堅決果斷的習慣。這一習慣既可以增強人的自信,同時也能博得他人的信賴。有了這種習慣后,在最初的時候,也許會時常作出錯誤的決策,但由此獲得的自信等種種卓越品質,足以彌補錯誤決策所可能帶來的損失。

果斷決策的能力,與一個人的才能有着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果斷決策的能力,那麼你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一葉孤舟,永遠漂流在狂風暴雨的汪洋大海里,永遠達不到你理想的目的地。

具有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習慣的人,在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辦事拖拉,無論是作決策還是辦事,都不果斷。美國哈佛大學人才學家哈里克說:“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能殺傷人的積極性。”

我們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有着種種的憧憬、種種的理想、種種的計劃,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一切的憧憬、理想與計劃,迅速地加以執行,那麼我們就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就。然而,人們往往有了好的計劃后,不去迅速地執行,而是一味地拖延,以至於讓一開始充滿的熱冷淡下去,使幻想逐漸消失,使計劃最後破滅。

所以,對於成大事者來說,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是一個陰險的仇敵,在它還沒有傷害你、破壞你、限制你的機會之前,你就要立刻把這一敵人置於死地。不要再等待、再猶豫,決不要等到明天,今天就應該開始。要逼迫自己具備一種遇事果斷堅定的能力、遇事迅速決策的素質,對於任何事都切記不要猶豫不決。

及時現和把握機遇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機遇,而的人當機遇降臨時卻沒有及時現,使其失之交臂。機遇稍縱即逝,一旦失去,就成了永遠的遺憾。所以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有些人常將自己的不得意或失敗歸咎於沒有碰到機遇,卻不認真找找自己失敗的原因,究竟是沒有機遇,還是沒有及時現和把握機遇?機遇,它無處不在,或者就在自己身邊,也需要我們善於去現它。

1981年7月29日,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公主要在倫敦聖保羅教堂舉行結婚典禮。聽說,這場婚禮耗資10億英鎊,將是一場轟動全世界的婚禮。

消息傳開,倫敦城內及英國各地很多工商企業都絞盡腦汁想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財機遇。他們認為,英國王室大辦喜事,也是他們大做生意的時候。倫敦市面上到處出售王室婚禮的紀念品,品種多樣。有的把糖盒上印上王子和王妃的照片,有的把各式服裝染印上王子和王妃結婚時的圖案。

但在諸多的經營者中,誰也沒賺過一家經營“望遠鏡”的商號。這位老闆想,人們最需要的東西就是最賺錢的東西,一定要找出在那一天人們最需要的東西。盛典之時,要有百萬以上的人觀看,將有一多半人由於距離遠,而無法一睹王妃尊容和典禮盛況。這些人那時最需要的不是購買一枚紀念章、買一盒印有王子和王妃照片的糖,而是一副能使他們看清人和景物的望遠鏡。於是,他突出生產了幾十萬副馬糞紙和放大鏡片製成的簡易望遠鏡。

婚禮當天,在王家車隊行經的白金漢宮到聖保羅教堂長達3.2公里的街道上,早就聚集了觀禮和看熱鬧的人群,正當成千上萬的人由於距離太遠看不清王妃的麗容和典禮盛況,急得抓耳撓腮之際,千百個賣童突然出現在人群中,高聲喊道:“賣望遠鏡了,一英鎊一個!請用一英鎊看婚禮盛典!”頃刻間,幾十萬副望遠鏡搶購一空。不用說,這位老闆了筆大財!

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平等、公正的。就看準抓得准、用得好。其實,在這個事例中,眾多的英國工商業企業也不是沒抓准機遇,只是不如生產簡易望遠鏡的那位老闆機遇抓得准罷了。說到底還是那位老闆比別人研究得更細一層,他看準了那一天人們最大的需求、最需要的東西——望遠鏡。

一個人關鍵時刻一定要抓住機遇,更深一層的研究、利用機遇。同一機遇,誰都可以利用。但利用得最好的,畢竟只是少數。想勝人一籌,就需在認識分析上高人一籌。其實,不過是對公眾需求和心理分析研究得更細一點、更深入一點,把握得更准一點,而且常需要對特定境周圍的分析研究聯繫起來。正可謂,天下大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審時度勢,是為商者最重要的素質。

機遇來了,許多人都能現,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成功者並非有天生的把握機遇的能力,他們只不過是在平時多留心、多觀察、多思考而已。

着名的牛仔服大王利維·施特勞斯就是一個是善於洞察先機,最終乘着急流歡快而下的勇敢者。

1847年,17歲的利維·施特勞斯從德國來到美國,投靠在紐約開布店的哥哥。

1850年,美國西部出現了淘金熱,20歲的利維也加入了這股被財的熱浪所驅使的人流之中。然而,當他隻身來到三藩市,看到了熙熙攘攘,成千上萬的淘金者之後,他改變了淘金的初衷,決定另闢財門徑。他先是開設了一家銷售日用百貨的小商店並製作野營用的帳篷、馬車篷用的帆布。利維認為:淘金固然能大財,但為那麼多人提供生活用品也是一樁能賺到錢的好生意。

一天,利維正扛着一捆帆布往回走,一位淘金工人攔住他說:“朋友,你能不能用這種帆布做一條褲子賣給我?我整天和泥水打交道,普通的褲子經不住穿,只有帆布做的褲子才結實耐磨。”

利維聽后,靈機一動,一條生財之道馬上閃現在他的頭腦中。於是,他立即將那位淘金工人帶入一家裁縫店,按他的要求做了兩條褲子。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牛仔褲。

由於牛仔褲結實耐磨,很快就成為淘金工人的熱門貨。

機遇就在你身邊,只要你擁有一雙洞察先機的“火眼金睛”,就一定會成功。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到了,你必須好好把握它。如果在機遇面前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就會失去機遇,因為機遇是不等人的。要有捕捉機遇的強烈**,這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它會激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眾多現象中隨時隨地地留意機遇的出現,並保持着高度的警覺和敏感。

漫漫人生路,一個人能不能適應社會,很好地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善於專註並利用機會。只有把握住每次機遇,並不懈努力,你的人生才會絢麗多姿。抓住每一次機會都是一次不小的進步,機會越多,成就越大。

100次心動不如1次行動

有個落魄的中年人每隔三兩天就到教堂祈禱,而且他的禱告詞幾乎每次都相同:“上帝啊,請念在我多年來敬畏您的份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但他卻從來沒中過獎。

終於有一次,他跪着說:“我的上帝,為何您不垂聽我的祈求?讓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讓我解決所有困難,我願終身奉獻,專心侍奉您……”

就在這時,聖壇上空傳來一陣宏偉莊嚴的聲音:“我一直垂聽你的禱告。可是,最起碼,你老兄也該先去買一張彩票吧!”

心動不如行動。再美好的夢想與願望,如果不能儘快在行動中落實,最終只能是紙上談兵,空想一番。有人說,心想事成。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很多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因此常常是竹籃子大水一場空。所以,有了夢想,就應該迅速有力地實施。坐在原地等待機遇,無異於盼天上掉餡餅。

古人云:“事雖小,不為不成;路雖近,不行不到。”意思是說看似很小的事,你不去做便不能成功;很短的一段路程,如果不去走,那麼也不會到達終點。成功需要你將想法轉化為行動,只有行動了你才會收穫成功,而不是只要默默觀賞就會成功的。

沒有任何人可以未卜先知,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預測行動的結果,更沒有任何人可以在行動之前說你必將失敗,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結果,只有在行動之後才會出現,而當你勇敢地行動起來時,這樣的結果往往將變成你的一次新的成功。這是每個人在面對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應該牢記的一點。只有這樣你才會積累起真正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

邁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普通員工,20多歲,有老婆和孩子,收入並不多。他們全家住在一間小公寓裏,夫婦兩個人都渴望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他們希望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比較乾淨的環境,小孩子有地方玩,同時也增添一份產業。買房子的確很難,必須有錢支付奮起付款的付款才行。有一天,當他簽下個月的房租支票時,突然很不耐煩,因為房租跟新房子每月的分期付款差不多。邁克跟老婆說:“下個星期我們就去買一套新房子,你看怎麼樣?”“你怎麼突然想到這個?”她問,“開玩笑!我們哪有能力!可能連付款都付不起!”但是邁克已經下定決心:“跟我們一樣想買一套現房子的夫婦大約有幾十萬,其中只有一半能如願以償,一定是什麼事才使他們打消了這個念頭。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買一套房子,雖然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湊錢,可是一定要想辦法。”

第二個星期,他們真的找到了一套兩人都喜歡的房子,樸素大方有實用,付款是1200美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湊夠1200美元。他知道無法從銀行借到這筆錢,因為只有回妨害他的信用,使他無法獲得一項關於銷售款項的抵押借款。

蒼天不負有心人,他突然有了一個靈感,為什麼不直接找承辦商談談,向他私人貸款呢?他真的這麼做了。承辦商起先很冷淡,由於他一再堅持,終於同意了。他同意邁克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交還100美元,利息另外計算。現在他要做的是,每個月湊出100美元。夫婦兩個想盡辦法,一個月可以省下25美元,還有75美元要另外設法籌借。

這時,邁克又想到另外一個點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闆解釋這件事。邁克說:“老闆,你看,為了買房子,我每個月要多賺75美元才行。我知道,當你認為我值得加薪時一定會加,可是我現在很想多賺一點錢。公司的某些事更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應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老闆被邁克的誠懇和雄心所感動,真的找出許多事讓他在周末工作10個小時,邁克一家人也因此歡歡喜喜地搬進了新房子。

可見,說一尺不如行一寸。有想法是好的,但再好的想法也要付出行動。因為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俄羅斯作家克雷洛夫曾說過:“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樑。”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才能實現,行動是完成計劃奔向目標獲得成功的保證。

成功者的路由千條萬條,但是行動卻是每一個成功者的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捷徑。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進行了持續而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實現一切改變的必要前提。我們往往說得太多,思考得太多,夢想得太多,希望得太多,我們甚至計劃着某種番茄的事業,最終卻以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告終。100次心動,遠比不上一次行動。心動只能讓你終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而行動才能讓你最終走向成功。

換一個思路就會有出路

很多人都知道,鯪魚是一種兇悍的魚,天生就喜歡吃鰷魚。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鯪魚和鰷魚養在一個水池裏,用玻璃板把它們隔開。開始時,鯪魚見到鰷魚即飛快地游去,想吃到鰷魚,但卻一次次地撞在玻璃板上。過了幾天,那些鯪魚都已撞得“頭破血流”,再也不向那邊遊了。這時心理學家把玻璃板抽去,鯪魚和鰷魚都混游在一起,而鰷魚即使在游到鯪魚的眼邊和嘴邊,也不去嘗試吃鰷魚了。

這是動物產生思維定勢的典型例子——思維定勢致使鯪魚得了一種“恐鰷症”。

在生活中,人一旦像鯪魚一樣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將思維編入既存的框架里,就會習慣地順着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分左右,屬於“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

“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個釘子,他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枱上,右手握着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鎚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着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着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心想,這還不簡單嗎?便隨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開心地笑起來:“哈哈,你這笨蛋,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

阿西莫夫之所以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是因為他受到了前面那個聾啞人買釘子打手勢的影響,這實際上是一種思維定勢。

很多人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容易對生活的各種現象習以為常。如果一味地習慣固定的思考模式,使生活、工作成為機械化的程序,結果只能是複雜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而這種習慣性越多,人的個性也越萎縮,從而逐漸失去創新的想法和動力,使人們成為受習慣支配的機器。所以,我們應該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學會換個思路思考問題。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是讓我們突破原有的思維桎梏,在這種況下,原有的思維模式便成了一種無法躲避的障礙,只有清除它,我們才能建立新的思維模式,做一個有理性的思考者。

通過理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你才能用一種全新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掌握了這種強有力的思考方式,你就會以更大的自信去實現崇高的目標,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你會用一個較新的、有活力的方式看待你的生活和工作,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從未有過的機遇。

日本南極探險隊第一次準備在南極過冬,當時南極越冬隊隊員正在設法用輸送船把汽油運到越冬基地。由於準備不充分,在實地操作中現輸送管的長度根本不夠,一下又沒有備用的管子。如果再從日本去運,那時間需要近兩個月,怎麼辦?這下所有的隊員都呆住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無辦法。

這時,隊長西堀榮三郎突然提出了一個很奇特的設想,他說:“我們用冰來做管子吧!”他的這個設想當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因為南極非常冷,水在碰到外界空氣的瞬間就會變成冰,真可以說是滴水成冰。但問題的關鍵是怎樣使冰形成管狀,而且在中途不會斷裂。

西堀隊長很快又有了靈感。“我們不是有醫療用的繃帶嗎?就把它纏在鐵管上,上面再淋上水讓它結冰,然後拔出鐵管,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嗎?用這種方法做冰管子,再把它們一截一截連接起來,要多長就有多長。”就這樣,問題很快地解決了。

許多人想到的輸油管,必定是鐵管或鋼管,西堀隊長聰明之處在於他換了一個角度進行思考。只要是管狀的東西,就可以輸油,為什麼非要鐵管呢?南極的冰不是照樣能做成這種管狀的東西嗎?

可見,轉換一個思路就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人的思維容易受原有知識、經驗的束縛,有時被知識和經驗淹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走出經驗的誤區,既不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又不要把簡單的問題人為地複雜化。遇到問題,要善於開動大腦,請不要陷在定勢思維的泥沼中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妨換一個角度,換一個立場來看待問題,也許帶來另一種分析結果,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生活的旅途中,如果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嘗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思維退化,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迹。

搶佔先機贏天下

有這麼一則故事:

一位聰明的商人,帶着兩袋大蒜,騎着駱駝,一路跋涉到了遙遠的阿拉伯地區。那裏的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東西,因此,他們用當地最隆重的方式款待了這位商人,臨別送了他兩袋金子作為酬謝。另一位聰明的商人聽說了這件事,不禁為之心動,他想,大蔥的味道不是也很好么,於是他帶着兩袋大蔥來到那個地方。那裏的人們同樣沒有見過大蔥,甚至覺得它的味道比大蒜還要好!他們更加盛地款待了這位商人,並且一致認為,用金子已遠遠不能表達他們對這位遠道而來的商人的感激之。經過再三商討,他們決定送給這位朋友兩袋大蒜!

一個用大蒜換得了金子,一個用大蔥卻換得了大蒜,為什麼?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先”字。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以後才去做,永遠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俱備以後才去做,只能永遠等待下去。

成功在於你的行動。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終分出高下無非就是不同的人對機遇的把握不同而已。一個人做每一件事,只要開始行動,就算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哥倫布是15世紀的着名航海家。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現了新大陸。對於他的這個重大現,人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很多榮譽。但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話中經常流露出諷刺。

一次,朋友在哥倫布家中作客,談笑中又提起了哥倫布航海的事,哥倫布聽了,只是淡淡一笑,並不與大家爭辯。

他起身來到廚房,拿出一個雞蛋對大家說:“誰能把這個雞蛋豎起來?”大家一哄而上,這個試試,那個試試,結果都失敗了。“看我的。”哥倫布輕輕地把雞蛋一頭敲破,雞蛋就豎起來了。“你把雞蛋敲破了,當然能夠豎起來呀!”人們不服氣地說。

“現在你們看到我把雞蛋敲破了,才知道沒有什麼了不起,”哥倫布意味深長地說:“世界上很多事做起來都非常容易,可是最大差別就是:我已經做了,你們卻一直沒有做。”過去諷刺哥倫布的人,臉一下子變得通紅。

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但我卻沒有那麼做。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如果我當年就開始做那筆生意,早就財了!”一個好創意胎死腹中,真的會叫人嘆息不已,永遠不能忘懷。如果真的徹底施行,當然就有可能帶來無限的滿足。

也許你早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勾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是它同時也給你帶來煩惱,你感到自己遲遲不能將計劃付諸實施,你總是在尋找更好的機會,或者常常對自己說:留着明天再做。這些做法將極大地影響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獲得成功,必須立刻開始行動。任何一個偉大的計劃,如果不去行動,就像只有設計圖紙而沒有蓋起來的房於一樣,只能是一個空中樓閣。

自覺無知勝有知

承認自己是無知的,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不願承認自己無知。恰恰是這些虛榮心成為了你前進道路中最大的障礙,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多麼有本事,多麼有知識,那麼你只能遭到別人的唾棄。相反,如果你能承認自己無知,反而容易引起別人的共鳴,從而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一再重複無知的謊只能讓你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出醜,最終受到傷害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我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充分獲得他人的幫助和建立健康的心態,學習他人的長處和提高自己。

在一所有名的大學,有一位學生問教授:“教授,我什麼時候才能取得學位?”教授回答他:“在你覺得無所不知的時候,學校給你學士學位;在你認為自己只是略有所知的時候,學校授予你碩士學位;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一無所知時,你將會拿到博士學位。”

知識的道路是無止境的。當你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時候,或許你只知道了一個大概;但當你認為你只懂一點點的時候,或許你就開始入門了;而當你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或許你已經懂得了很多,只是你從這些知識中現了很多未知的領域。

我們每個人要把自己當作新孕生的嬰兒,虛心地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習。傾空自己的杯子,抱着一種求知似渴的學習態度。驕傲會讓你停滯不前,只有謙虛才會讓自己有長進。

有這樣一則寓故事與大家分享: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在拜訪一位大師時,提出了很多的問題,而當大師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他總是不斷的插話,表示自己已明白這些問題,最後大師不得不終止談話而開始給個這個人倒茶,雖然杯中已倒滿了茶水,但大師並沒有停下來,直到這個人告訴大師杯子已滿時,大師才停下來,並告訴這個人說:“如果你帶的杯子不是空的,你又怎麼能品嘗到我倒給你的茶,即使能嘗到也已非原來的味道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原有的不實用舊觀念和思想,阻礙自己學習。要保持空無以求全的學習態度,才不至於把別人真正實用的知識被你的思想所扭曲,才能夠學到真正的實用的知識。

有一次,孔子帶着學生到魯恆公的祠廟裏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裏。

守廟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拌做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走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裏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就會翻倒。”

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勸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在立即往裏面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后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裏。不一會,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面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里的水流盡了,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了。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會有太滿而不傾斜翻倒的事物啊!”裝滿水就如同驕傲自滿的人那樣,容易傾倒。因此人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

豐收的稻子總是彎腰向著大地,淺薄的裨子才會高傲地望着天空。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了一切。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說:“我還是一個一無所知的人,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學得更多的東西,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遠。

凡事要多往好的地方想

美國着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人最重大的現是:人能改變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成功或失敗,幸福或坎坷,快樂或悲傷,完全是由人自己的心態造成的。因為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凡事從好處想,就會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增添我們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一個少婦去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划船的老艄公救上船。

艄公問:“你年紀輕輕,為什麼要自尋短見?”

少婦哭訴道:“我結婚兩年,丈夫就遺棄了我,接着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說,我活着還有什麼樂趣?”

艄公又問:“兩年你是怎麼過的?”

少婦說:“那時候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沒有。”

“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了兩年前。現在你又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了。”

少婦聽了艄公的話,心裏頓時一片清朗,便告別了艄公,高高興興地跳上了對岸。

生活中很多況就是如此,只要轉變一下思考方式,改變了看問題的心態,結果就會大大的不同。

有些人總是喜歡說,他們現在的狀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許多事他們無法擺脫,也不能往好的方向想。這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地往好的方向想過,他們總是悲觀失望,有時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馬上會被自己所否定。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全由我們自己決定。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僅倖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人的心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轉化的,有時可以轉好,有時可以轉壞。如果你想好事時,心就立即可以變好,如果你想壞事時,心馬上就可以變壞。“凡事往好處想”並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卻是一種健康積極的人生哲學。有了它,也許問題本身不會減少,但問題的解決卻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古時有一位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便叫王后給他解夢。王后說:“大勢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眾離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謝了指好景不長了。”國王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愈來愈重。一位大臣要參見國王,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聽,大笑說:“太好了,山倒了指從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龍現身,國王,你是真龍天子;花謝了,花謝見果子呀!”國王全身輕鬆,很快痊癒。

凡事往好處想,內心便充滿陽光,這種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心態,會激我們的生命力,永遠擁有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從前,有一位秀才連續兩次進京趕考都沒有高中。這一年,他又趕赴京城考試,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

由於考試前的緊張和焦慮,他每晚上都做夢。就在臨考前兩天的一個晚上,他一連做了三個奇怪的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這三個夢似乎預示着什麼事要生,第二天,秀才就趕緊去找算命先生的解夢。算命先生聽了秀才的訴說后,連連搖頭說:“不妙,不妙!我看你還是趕緊收拾行李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與其在這裏耽誤時間,不如早點回家。”

聽了算命先生的解釋,秀才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闆非常奇怪,問:“明天就要考試了,你怎麼收拾行李呢?”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原來如此。其實,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中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凡事都往好處想,做人也會開心的!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凡事都往好處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人活在世上,恰恰總是把事往壞處想,結果也使自己整天處在高度緊張、猜疑、驚恐、戒備、爭鬥之中,具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還能開心嗎?把事往好處想,這是開心的一個秘訣!

所以,我們應該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凡事往好處想,事自然會各好處展。凡事都往好處想,就會以鎮定從容的心享受生活,就可以準確找到生活的角度,展示生命的風采。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專心致志,全神貫注,不受任何內心**和外界誘惑的干擾,對既定的方向和目標不離不棄,執着如一、不懈的努力。

有一個年輕人,到少林寺向師父拜師學藝,準備練好武功之後,替父親報仇,因為他父親無端地被盜匪殺死了。年輕人問道:“請問師父,我要練多久,才能出師?”

“大概5年吧!”師父說。

“啊,這麼久啊?”年輕人急切地問,“假如我比其他弟子加倍地努力,是不是可以提早學成武功呢?”

“這樣子的話,你大概需要10年!”師父說。

“什麼?10年?那如果我再加倍地努力學習呢?”

“20年吧!”師父淡淡地回答。

這時,年輕人愈聽愈糊塗,說:“師父啊,怎麼我愈是加倍地練習,我學成武功的時間就更加長呢?”

“因為,當你的一隻眼睛一直盯着看結果時,你就只剩下一隻眼睛可以專註於練習了!”師父說。

由此可見,專心做一件事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每次我們專心地只做好一件事,精力便能夠集中,必定有所收益。等這件事做完后,再去做下一件事,這樣我們每件事都能夠做得很好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幾件事上,不是明智的選擇,而是不切實際的考慮。

二次大戰時期,米諾肩負着沉重的任務,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收室里,努力整理在戰爭中死傷和失蹤者的最新紀錄。

源源不絕的報接踵而來,收室的人員必須分秒必爭地處理,一丁點兒的小錯誤都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米諾的心始終懸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任何差錯。

在壓力和疲勞的襲擊之下,米諾患了結腸痙攣症。身體上的病痛使他憂心忡忡,他擔心自己從此一蹶不振,又擔心是否能撐到戰爭結束,活着回去見他的家人。

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下,米諾整個人瘦了34磅。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幾乎已經不奢望會有痊癒的一天。

身心交相煎熬,米諾終於不支倒地,住進醫院。

醫了解他的狀況后,語重心長的對他說:“米諾,你身體上的疾病沒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你的心裏。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像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它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的,除了弄壞它,你跟我都沒辦法讓很多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着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醫生的忠告給米諾很大的啟,從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着這種“沙漏哲學”,即使問題如成千上萬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諾也能沉着應對,不再杞人憂天。

他反覆告誡自己說:“一次只流過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沒過多久,米諾的身體便恢復正常了,從此,他也學會如何從容不迫地面對自己的工作了。

人沒有一萬隻手,不能把所有的事一次解決,那麼又何必一次為那麼多事而煩惱呢?所以,我們該試着一件一件慢慢來,全心全意把眼前的這件事做好。

一家大型的跨國公司在招聘職員時,特別注重考察應聘者的專註的工作態度。通常在最後一次面試的時候,該公司的董事長都會對應聘者進行親自考核。現任公司銷售部長要職的約翰遜在回憶當時應聘時的景時說:“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個人如果沒有專註工作的精神,那麼他就無法抓住成功的機會。一個人只要能夠集中注意力,就能摒棄外界的一切干擾,專註地去做好一件事,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

那天面試時,公司董事長找出一篇萬餘字的文章給約翰遜說:“請你把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讀一遍,最好能一刻不停地讀完。”說完,董事長就走出了辦公室。

約翰遜想:難道這就是最後的考試?僅僅就是讀一遍文章嗎?這太簡單了。他深呼吸一口氣,開始認真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一位漂亮的金女郎走過來,“先生,休息一會吧,喝一杯咖啡。”她把咖啡杯放在桌几上,衝著約翰遜微笑着。約翰遜好像沒有聽見也沒有看見似的,還在不停地讀。

又過了一會兒,一隻可愛的小貓伏在了他的腳邊,用舌頭舔他的腳踝,他只是本能地移動了一下他的腳,絲毫沒有影響他的閱讀,他似乎也不知道有隻小貓在他腳下。

那位漂亮的金女郎又飄然而至,要他幫她抱起小貓。約翰遜還在大聲地讀,根本沒有理會金女郎的話。

終於讀完了,約翰遜鬆了一口氣。這時董事長走了進來問:“你注意到那位美麗的小姐和她的小貓了嗎?”

“沒有,先生。”

董事長又說道:“那位小姐可是我的秘書,她請求了你幾次,你都沒有理她。”

約翰遜很認真地說:“你要我一刻不停地讀完那篇文章,我只想如何集中精力去讀好它,這是考試,關係到我的前途,我不得不專註一些更專註一些。別的什麼事我就不太清楚了。”

董事長聽了,滿意地點了點頭,笑:“小夥子,你表現不錯,你被錄取了!在你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參加考試,可沒有一個人及格。”他接著說:“現在,像你這樣有專業技能的人很多,但像你這樣專註工作的人太少了!你會很有前途的。”

每次只做一件事,需要凝聚心神、心無旁騖,這樣一個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揮潛能。而頻繁地從一件事轉換到另一件事則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做法。基於這個道理,人們在做事中應該避免不必要的轉換,要儘可能把一件事做好、做透、做到位,然後再考慮下一件事。

一次只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讓我們的思維轉到別的事、別的需要或別的想法上去,專心於我們正在做着的事。如果你能向一個目標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拋開感性 保持理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拋開感性 保持理性
上一章下一章

8.第八章 感性召喚,理性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