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1.第一章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有愛總會有奇迹

在這世上,有一種最能體現無私意蘊的感叫**心,它穿越時空,照亮一個人心中的黑暗;它無私而高尚,融化人們冰冷的心田;它不求回報,心甘願地付出。世上每個人都期望得到愛。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是無可比擬的。給人以愛,你也將處處得到人愛。

有一位婦人看見門前坐着3個老人,雖然不認識他們,但是友好的招呼他們進門吃點東西。

“家裏的主人在嗎?”老人們問。

“不在,他出去了。”女人說。

“那我們不能進去?”老人們回答到。

晚上,丈夫回到家,女人將事經過告訴了他,然後就讓女人出去邀請三位進屋休息。

但是老人們說:“我們不可以一起進一個房間?”丈夫不解。

其中一位老人說,“我們三個人,這位的名字是財富,那位的名字叫成功,我是愛,你們商量以下,要我們中間哪一個到你們家。”

女人進屋裏告訴了丈夫,丈夫興奮地說:“趕緊讓財富進來吧。”

女人表示反對:“為什麼不讓成功進來啊?”

他們的兒媳婦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想應該先邀請愛進來。”

丈夫思考了一下,同意了兒媳婦的話,就讓夫人出去邀請愛進來。愛起身向屋裏走去,另外兩位也跟着進來。

大家不理解,“我們只邀請愛,怎麼你們二位也進來了呢?”

三位老者說:“如果你們邀請的是財富或者成功,另外兩位不會進來。然而你邀請的是愛,因為無論愛走到哪裏,我們都會跟隨。”

生活中,愛常常在最微小、最平凡的行動中表達出來。愛不是誓,不是許諾,它是生活中小小的細節。

在波斯里亞的一個小村莊裏,住着一個叫弗西姆的婦人,她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和一個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奧地利工作,有一天,丈夫從奧地利帶回兩條金魚,養在魚缸里。

不久,波斯尼亞戰爭爆了,弗里姆的丈夫為國家獻出了生命,而戰爭也毀滅了他們的家園,弗西姆只好帶着孩子到他鄉逃難,臨行前,弗西姆並沒有忘記那兩條金魚,因為那也是兩條生命啊,而且還是丈夫給自己和孩子的禮物。她把金魚輕輕地放入一個小水坑裏,然後出了。

幾年以後,戰爭結束了,弗里姆和孩子們重返家園。而家鄉仍是一片廢墟,弗西姆不知道怎麼樣才能使自己的家重現生機。

忽然,她現在她曾經放過金魚的小水坑裏,浮動着點點金光,原來是一群可愛的小金魚。它們一定是那兩條金魚的後代。弗西姆突然間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勵,她和孩子們精心飼養起那些金魚來,她相信,生活會像金魚一樣,越來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魚的故事逐漸流傳開來。人們從各地趕來,觀賞這些金魚,當然,走的時候也不會忘記買上兩條帶回家。也許,那金魚象徵著希望。沒用多長時間,弗西姆和孩子們憑着賣金魚的收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弗西姆用自己的愛心拯救了兩條金魚的生命。雖然我們無法預金魚的繁衍,那是偶然的現象;但是,愛心不是偶然的,是從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中顯現出來的。愛心能清除悲傷的瓦礫,推倒絕望的斷壁,也能點燃希望的燈。一點一滴無聲的愛是很關鍵的,愛心所至,必將春風化雨暖人心。

有一個生在英國的真實故事。

有位孤獨的老人,無兒無女,又體弱多病。他決定搬到養老院去。老人宣佈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購買者聞訊蜂擁而至。住宅底價8萬英鎊,但人們很快就將它炒到了10萬英鎊。價錢還在不斷攀升。老人深陷在沙里,滿目憂鬱,是的,要不是健康形不行,他是不會賣掉這棟陪他度過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個衣着樸素的青年來到老人眼前,彎下腰,低聲說:“先生,我也好想買這棟住宅,可我只有1萬英鎊。可是,如果您把住宅賣給我,我保證會讓您依舊生活在這裏,和我一起喝茶,讀報,散步,天天都快快樂樂的——相信我,我會用整顆心來照顧您!”

老人頷微笑,把住宅以1萬英鎊的價錢賣給了他。可見,完成夢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廝殺和欺詐,有時,只要你擁有一顆愛人之心就可以了。

愛心給人的感覺不是偉大,而是平凡,心是人活動的天地,一個微笑,一句暖語,都會讓人感到溫暖。只要你擁有一顆愛心,並且讓它在你心裏長存,那麼愛心不管在哪裏開花,終究有一天會在那裏結下果實,不要放棄拯救愛心的機會,那樣你才能得到回報。

只要我們充滿愛心,人間便會多一份關心,多一份愛護,世間才會充滿溫暖。

用你的熱去感化他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收到了爺爺給他的一份生日禮物,那是一隻可愛的小烏龜。他在興奮之餘,很想和烏龜一起玩耍,但烏龜初到陌生的環境,一下子就把頭腳縮進了殼裏。小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趕出來,但卻一直沒有效果。

爺爺看到他的舉動,就說:“不要用這種方法,我教你一個更好的辦法。”他和小男孩把烏龜帶進屋內,放在暖和的壁爐旁,幾分鐘后烏龜覺得熱了,便伸出了它的頭和腳,主動向小男孩爬去。

“有時候人也像烏龜一樣。”爺爺說,“不要用強硬的手段逼迫人,只要以善意、親切、誠摯和熱的方式,使他覺得溫暖,他就一定會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

善良、溫柔與友好是誰都抵擋不了的力量,送出一片陽光,必然會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一顆善意的心,一種熱的態度,可以說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我們給予他人以熱和溫暖,然而我們本身卻並未因為給予而有所減少,反而會由於給予而獲得更到。我們把熱和溫暖給人得越多,則我們所能回收的熱和溫暖也就越多。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這樣一則寓: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這則寓形象地說明了一個道理:溫暖勝於嚴寒。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我們要用春天般的溫暖去對待每一個人,就會贏得別人好感。

亨利是個商人,人過中年,事業上卻不盡如人意,屢屢受挫,因此緒十分低落,常常無端地脾氣,抱怨別人欺騙了他。終於有一天,他對妻子說:“這個城市令我失望,我想離開這裏,換個地方。”無論朋友們如何相勸,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定。

亨利和妻子來到了另外一個城市,搬進了新居。這是一幢普通的公寓樓。亨利忙於生意,早出晚歸,對周圍的鄰居未曾在意。

一個周末的晚上,亨利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間,突然,停電了,屋子裏一片漆黑。亨利很後悔來的時候沒有把蠟燭帶上,只好無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來。

門口突然傳來輕輕的、略為遲疑的敲門聲,打破了黑夜的寂靜。

“誰呀?”亨利在這個城市並沒有熟人,也不願意在周末被人打擾。他很不願地起身,費力地摸到門口,極不耐煩地開了門。

門口站着一個小女孩,是普通得幾乎難以給人留下什麼印象的那種。

“沒有!”亨利氣不打一處來,“嘭!”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真是麻煩!”亨利對妻子抱怨道,“討厭的鄰居,我們剛剛搬來就來借東西,這麼下去怎麼得了!”

就在他滿腹牢騷的時候,門口又傳來了敲門聲。

打開門,門口站着的依然是那個小女孩,只是手裏多了兩根蠟燭,紅彤彤的,就像小女孩漲紅的臉,格外顯眼。“奶奶說,樓下新來了鄰居,可能沒有帶蠟燭來,要我拿兩根給你們。”

亨利頓時愣住了,他被眼前生的一幕驚呆了,好不容易才緩過神來。“謝謝你和你奶奶,上帝保佑你們!”

屋子亮了,亨利的心也亮了。

在那一瞬間,亨利猛然意識到了很多,他明白了自己失敗的根源就在於對別人的冷漠與刻薄。

熱是融化堅冰的力量,冷漠是隔離人心的高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來都是相互的。俗話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你給人以陽光,反射回來的便是溫暖;你給人以霜雪,回饋你的是寒冷。只要我們用熱去感化冰冷,就會多一份熱,少一點冷漠。

與人為善天地寬

中國有句古話叫:“與人為善”,是說人不論到什麼時候,都要以善的一面對待別人,這是做人的一種積極和有意義的行為。與人為善是一種美德,是做人的重要準則。它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有一個展個性和創造力的自由天地,並享受到一種施惠與人的快樂。

有一次,一位哲學家曾問他的學生:“人生在世,最需要做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許多。但最後有一位學生說:“與人為善!”正是。那哲學家說:“在‘與人為善’四個字中,包括盡了別人所說的一切。因為有着善心的人,對於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適宜的事,對於他人,則他是一個良好的侶伴,可親的朋友。”

古往今來,與人為善是美德,備受推崇和褒獎。它是倫理道德範疇中最基本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具體體現就是善行,就是善舉,就是對社會,對他人做一些符合道德要求的、具有有益結果的事。

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一股憐憫之,他把1元錢丟進賣鉛筆人的懷中,就走開了,但他又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就連忙返回,從賣鉛筆那裏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記取筆了,希望不要介意,最後他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而且上面有標價。”

幾個月後,在一個社交場合上,一位穿着整齊的推銷商迎上這位紐約商人,並自我介紹:“你可能已經忘訪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你,你就是那個重新給了我自尊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你跑來並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為止。”

商人的善舉使一個頹廢的推銷員找回了自信與自尊,並成就了其事業。一個小小的善念,一次善意的提醒,對於我們來說算不了什麼,但是,誰又能夠說不會因此成就一個人,或者幫助一個人脫離困境呢?

與人為善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同心,它是一種無形的相助,一種博大的愛,是一股矯正世俗的春風。

與人為善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與人為善,其實極易做到,它並不要你刻意做作,有時只要有一顆平常心、一張笑臉就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在律師事務所就職的中年男性,由於工作壓力大,家務負擔重,他時有身心疲憊的感覺。他的脾氣不知不覺中在變壞,他與家人的關係也日趨緊張。他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他決心用微笑改變自己。

早晨,當梳頭的時候,他對着鏡中的自己微笑;吃早飯時,他對妻子和兒子微笑;出門對開電梯的大媽微笑着說一聲“早”;工作時,他對認識和不認識的客戶微笑,對同事微笑。

剛開始,他覺得很彆扭、很勉強。但他道這樣做是對的,他強迫自己記住這樣的話:“快樂就在那裏,並且早已經在那裏了。重新得到快樂的途徑,就是快樂地行動、語、思想。”

不久,他覺快樂確實回到了他的心中。當她由心而的微笑時,人人都對她微笑。

“我覺得微笑每天都帶給我許多財富。”這個曾經被認為脾氣最壞的人微笑着說,“我現在是一個快樂的人了,一個能夠感受生活美好的人了。”

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微笑,就感染了身邊的其他人。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無非是想豐富你的生活,實現你的價值。而這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都來自於你是否善待他人。與人為善使你有一種充實感,你知道沒有很多人會故意和你過不去。與人為善不僅給你財富,還使你擁有被他人喜愛的充實感。

與人為善,同時你也會得到善;而與人為惡,總是相互指責與猜忌,那麼帶給人的也只有誤解和懷疑。“如果你握緊一雙拳頭來見我”,威爾遜總統說,“我想,我可以保證,我的拳頭會握得比你的更緊。但是如果你來找我說:‘我們坐下,好好商量,看看彼此意見相異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就會現,彼此的距離並不是那麼大,相異的觀點並不多,而且看法一致的觀點反而居多。你也會覺,只要我們有彼此溝通的耐心、誠意和願望,我們就能溝通。”

善待他人是做人應該遵守的一條基本準則。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合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更是一種互動的關係。我們去善待別人、幫助別人,才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從而獲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美麗的,是最純凈的展現。如果人們都能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去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那我們的生活都會充滿陽光。

真誠是一種人生態度

所謂真誠,就是真實誠懇。真心實意,坦誠相待,以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

真誠是人心所向的。真誠的態度是動人的,真誠的行為是從容的,真誠的舉止是有涵養的。故真誠能行之永久,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休咎的關鍵。

社會呼喚真誠,人心渴望真誠。越是如此,卻越覺得人間少有真誠,甚至有人為很難得到真誠而感到痛苦,悲觀。若是至此,莫不如捫心自問,是否自己曾先付出過真誠?

只有付出真誠才能得到別人真誠的回報。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真誠,只要你誠懇地對待別人,你就可以贏得人心。因為真誠的力量是讓人無法拒絕的。

在幾十年前的美國費城,生了這樣一件事。

那是一個陰霾滿天的午後,傾盆大雨瞬間落下,行人紛紛就近跑到店鋪里躲雨。一位渾身**的老婦人蹣跚地走進了費城百貨公司。許多售貨員看着她狼狽的樣子、簡樸的衣裙,都漠然地心不在焉。這時,一個叫菲利的年輕人誠懇地對老婦人說:“夫人,我能為您做點什麼嗎?”她莞爾一笑:“不用了,我在這兒躲會兒雨,馬上就走。”老婦人隨即又不安起來,不買人家的東西,卻在人家的屋檐下躲雨。她在百貨公司里轉起來,想哪怕買件頭上的小飾物呢,也算是個光明正大的躲雨理由。正當老婦人神色迷茫的時候,菲利又走過來說:“夫人,您不必為難,我給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門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

兩個小時后,雨過天晴,老婦人向菲利道過謝,隨意要了他一張名片,然後顫巍巍地走進了雨後的彩虹里。

幾個月後,這家百貨公司的總經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原來,這封信就是那位老婦人寫的,她竟是當時美國億萬富翁“鋼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信中要求將菲利派往蘇格蘭,去收取裝潢一整座城堡的訂單,還讓他承包下一季度辦公用品的採購,採購單都是卡內基家庭所屬的幾家大公司。詹姆斯震驚不已,匆匆一算,只這一封信帶來的利益,就相當於百貨公司兩年利潤的總和。

詹姆斯馬上把菲利推薦到公司董事會上,當他打起行裝飛往蘇格蘭時,這位22歲的年輕人已經是這家百貨公司的合伙人。

在隨後的幾年裏,菲利以自己一貫的踏實和誠懇,成了卡內基的左膀右臂。菲利功成名就,向全國近100所圖書館捐贈了800萬美元的圖書,用知識幫助更多的年輕人走向成功。

一個擁有真誠和愛心的人,最終會得到善意的回報。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撒下真誠的種子,讓其開出美麗的花朵。

真誠是一種生活方式,真誠是一種人生態度,真誠是高品位的人生取向,真誠是高尚、幸福生活的源泉。願天下人都去體味真誠中的幸福,去不計回報地付出真誠!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俗話說: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生活中,幫助他人,為他人提供有益的服務,善意地對待別人,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幫助別人成功可以使自己更成功!

有甲、乙兩個年輕人,他們在旅遊區附近各得到一塊面積相等的地皮。甲充分利用這塊地皮,建起一家豪華超市。乙只使用了地皮的一半,也建起一家超市,無論是以經營規模,還是商品種類,乙的超市都不如甲的。

這兩家相鄰的超市在同一天開張,經營狀況並不相同:大部分遊客湧進乙的超市,而甲的超市生意十分清淡。儘管甲使出渾身解數,又是有獎銷售,又是歌舞表演,最終仍未能扭轉失敗的局面。

甲怎麼也想不通,自己竟會輸給乙,他想知道自己到底輸在哪裏。乙說,雖然自己的經商經驗和所擁的超市的規模都不如甲,但甲忽視了一個得要問題,這就是給別人一個方便空間。所以,乙利用那塊地皮的一半,建起一個停車場,以方便遊客停車。因此,遊客自然前來照顧乙的生意。

可見,在生活中與人方便,其實就是與己方便;幫助別人,實際上也就是幫助了自己。

富勒說過:“人類始終把一條黃金法則當成行為的準則。這項法則是: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可以欺負別人,但是根據黃金法則,最後你自己會嘗到惡果。”這項法則不僅適用於你的行為,你所有的思想,最後也會回到你自己身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互惠互助,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邁克在美國的律師事務所剛開業時,連一台複印機都買不起。移民潮一浪接一浪湧進美國的豐田沃土時,他接了許多移民的案子,常常深更半夜被喚到移民局的拘留所領人,還不時地在黑白兩道間周旋。他開一輛掉了漆的轟達車,在小鎮間奔波,兢兢業業地執業做律師。終於媳婦熬成了婆,電話線換成了四條,擴大了辦公室,又雇傭了專職秘書、辦案人員,氣派地開起了“奔馳”,處處受到禮遇。

在事業穩步展的時候,他決定投資股票賺錢,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他的投資賠了不少的錢。一念之間,他又將資產投資股票而血本無歸,更不巧的是,歲末年初,移民法又被再次修改,職業移民名額削減,頓時門庭冷落。他想不到從輝煌到倒閉幾乎一夜之間。這時,他收到了一封信,是一家公司總裁寫的:願意將公司30%的股權轉讓給他,並聘他為公司和其他兩家分公司的終身法人代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找上門去,總裁是個只有50開外的德國裔中年人。“還認識我嗎?”總裁問。他搖搖頭,總裁微微一笑,從碩大的辦公桌的抽屜里拿出一張皺巴巴的五塊錢匯票,上面夾的名片,印着邁克律師的地址、電話。他實在想不起還有這一樁事。“7年前,在移民局厖”總裁開口了,“我在排隊辦工卡,排到我時,移民局已經快關門了。當時,我不知道工卡的申請費用漲了10塊錢,移民局不收個人支票,我又沒有多餘的現金,如果我那天拿不到工卡,僱主就會另雇他人了。這時,是你從身後遞了10塊錢上來,我要你留下地址,好把錢還給你,你就給了我這張名片。”他也漸漸回憶起來了,但是仍將信將疑地問:“後來呢?”“後來我就在這家公司工作,很快我就明了兩個專利。我到公司上班后的第一天就想把這張匯票寄出,但是一直沒有。我單槍匹馬來到美國闖天下,經歷了許多冷遇和磨難。這10塊錢改變了我對人生的態度,所以,我不能隨隨便便就寄出這張匯票。”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係,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怎樣對你。你幫助別人,別人也同樣會幫助你。人生的道路上,當你搬開別人腳下的石頭時,往往是在為自己鋪平前進的道路。所以說,幫助現在有困難的人就是幫助明天的自己,你能給別人多大的舞台就會給自己多輝煌的人生。

不要戴有色眼鏡看人

所謂戴有色眼鏡看人,就是人們對事物持有的某種觀點和信念,而這種觀點和信念其實並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邏輯推論相違背。

有一位樵夫,當他準備上山砍柴時,卻找不到自己的斧子了,正在樵夫因為丟失了斧子而焦急萬分的時候,鄰居從門前路過。

看着路過的鄰居,樵夫只覺得他鼠頭鼠腦,形跡可疑,樵夫愈是看着鄰居,便越是覺得鄰居可疑,最後,他自自語道:“嗯,斧子一定是被鄰居偷走了!”次日,當樵夫路過他砍柴的樹林時,才猛然想起,原來昨天自己粗心將斧子遺忘在了樹林,並沒有帶回家去,他鑽入樹林,很快便找回了丟失的斧子。當樵夫回家后再遇見鄰居時,感覺鄰居舉止優雅、語和善,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壞人。

生活中,像樵夫一樣戴有色眼鏡看人、看事的景很多,因此往往看不到真相。例如戴黃色的眼鏡,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黃色的;戴紅色的眼鏡看人,所睹所見必然也都是紅色的。因為有成見,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實。而一旦摘下有色眼鏡,便會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所以,對人對事,我們不要先入為主,要保持理性和客觀,摘下有色眼鏡。

宰予是孔子的一個弟子,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我只憑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一般人常常會根據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或人格,然而,實際上看走眼的幾率是相當高的。畢竟,一個人的能力或人品是無法單憑外表來判斷的。所以,我們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評估一個人要理性和客觀。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戴有色眼鏡看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困擾,還會阻礙我們的進步和展。

在哈佛大學曾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對老夫婦,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則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裝,也沒有事先約好,就直接去拜訪哈佛的校長。

校長的秘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

先生輕聲地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禮貌地說:“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鐘頭,秘書一直不理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自己走開。他們卻一直等在那裏。

秘書終於決定通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話就會走開。”校長不耐煩地同意了。

校長很有尊嚴而且心不甘不願地面對這對夫婦。

女士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他很喜歡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樂。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園裏為他留一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覺得很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哈佛而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像墓園一樣。”

女士說:“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哈佛。”

校長仔細地看了一下條紋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裝,然後吐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

這時,這位女士沉默不講話了。校長很高興,總算可以把他們打了。

這位女士轉向她丈夫說:“只要750萬就可以建一座大樓?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

就這樣,斯坦福夫婦離開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史丹福大學來紀念他們的兒子。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看待一個人時,要保持理性和客觀,不要戴有色眼鏡,將先前形成的偏見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以至於迷失了自己的視線,看不到別人真實的面貌。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觀念和思想,但是不能萬事萬物都按自己的心態來判斷一切,觀感一切,即不能抱有成見或者成心。如果一個人抱着成見去評判事物的正確與錯誤,是無法對事物作出準確而客觀的評判的!所以,唯有放下“成見”,去除我執,才能認清實相,才能擁有真心。就讓我們摘下有色眼鏡,以一雙理性、客觀、明亮的眼睛去看待別人吧!

凡事不必過於追求完美

完美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可以接近完美,但不可能達到完美。這種判斷,在我們頭腦中必須牢固確立。

有一個漁夫從大海里撈出來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但他並不感到滿足,因為那顆珍珠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是能夠將這個小小的斑點去除,那麼它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物。

於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又削去第二層,原以為這下可以把斑點去掉了,然而它仍舊存在。就這樣他削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後,那個斑點終於沒有了,而珍珠也不復存在了。後來,那個人心痛不已,並由此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無比懊悔地對大家說:“如果當時我不去計較那一個斑點,現在我的手裏還會攥着一顆美麗的珍珠啊!”

可見,人的很多煩惱,就是因為追求完美而產生的。在我們的人生長河中,我們追求的東西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我們降低標準看問題,我們的生活就會多很多的快樂。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追求完美的傾向與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儘可能地做到盡善盡美,這種傾向是人類追求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動力源泉。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如果過分追求完美,而又達不到完美,就必然會產生浮躁。

博比·瓊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贏得高爾夫大滿貫的高爾夫球員——包括美國公開賽、美國業餘賽、英國公開賽及英國業餘賽。他說:“我一直到學會調適自己的野心后才真正開始贏球。也就是對每一桿有合理的期望,力求表現率良好、穩定,而不是寄希望有一連串漂亮揮杆的成就。”

博比·瓊斯的領悟得來不易,他必須與想要強迫自己超越自身能力的**苦戰。他在高爾夫球員生涯的早期總是力求揮杆完美,當他做不到時,他就會打斷球杆、破口大罵,甚至會離開球場。這種脾氣使得很多球員不願意和他一起打球。後來他漸漸意識到,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一旦打壞了一桿,這一桿就算完了,但是你必須儘力去打好下一桿。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正是因為有了不完美,人們才有了追求和奮鬥。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完美,不苛求完美,因為我們的確不是完美無瑕的。這是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我們越是極早地接受這一事實,就越能極早地向新目標邁進。

每個人都想追求完美,但無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完美只是人們給自己戴上的一個“金箍”,然後自己念着“緊箍咒”來折磨自己。

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一生當中都在孤獨地流浪。路人問他:“為什麼不娶妻成家?”老人說:“我在找一位完美的女人。”路人反問:“那麼,你流浪了這麼多年,就沒有遇到一個完美的女人?”老人悲傷地回答:“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那你為什麼不娶她呢?”老人無奈地說:“因為她也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其實,像這樣尋找完美的人很多,人人都希望完美,但這隻能追求而不能指望。最完美的人在悼詞裏,最完美的愛在小說理,最完美的女人在夢裏。

生活中,很多人把追求完美當作是人生的目標,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卻被對“完美”的這份追求壓得喘不過氣來,深受完美主義之累,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完美中,無論對生活、對工作都錙銖必較。其結果只會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

一位哲人在日記中寫道:“如果再給我一次生命,我不會再追求事事的完美。只有自己確定了重點的人,才是一個能享受到生活快樂的人。因為快樂的人不是把一切都做得盡善盡美的人。”

人生沒有完美可的,完美只是在理想中存在。所以,我們只要心放寬一些,對自己不去苛求,對別人也不去苛求,生活就會少去許多的煩惱。

不要一味地迷信權威

在生活中,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崇敬之。如果一個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被人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輕、人貴重”。

人們總是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確實,權威在很多方面都有他的可信度和借鑒度,但千萬不要迷信權威,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權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點和不足之處,我們決不能對權威過於迷信,而應該在事實的基礎上理性地判斷權威的觀點。

北宋年間,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去看濟南監鎮宋保國。宋保國將王安石寫的《華嚴經註解》拿出來展示。蘇東坡說:“華嚴經本來有八十一卷,現在卻只有一卷,這是怎麼回事呀?”宋保國說:“荊公(指王安石)註解的這一卷才是佛語,非常精妙,其他卷都是菩薩語(指廢話)。”

蘇東坡見他這麼崇拜王安石,就說:“我從經書中,取出幾句佛語,夾雜在菩薩語中,再找出幾句菩薩語,夾雜到佛語中,你能分辨清楚嗎?”宋保國說:“不能。”

蘇東坡又說:“我以前曾住在岐下的那個地方,聽說附近河陽縣的豬肉味道很好,就叫人去買。這人回來的路上喝醉了酒,豬夜間逃走了,於是他就另買了一頭普通的豬來頂替。客人們嘗了這豬肉后,都讚不絕口,連說好吃,認為非一般的豬肉可比。後來,這件用假豬頂替的事敗露了,客人們知道后,都為自己當初的表態感到慚愧。今天荊公寫的假話就如同那頭假豬一樣,只是沒有敗露罷了。如果你用心去體會,就會現牆壁瓦礫,都昭示着很精妙的佛法。至於說什麼佛語精妙,不是菩薩語能比得上的,這難道不是夢話嗎?”宋保國慚愧地說:“您說得有道理。”

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尊崇之,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對權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會成為一種思維的枷鎖——權威枷鎖。

其實,每一種事物都有兩面性,權威為我們節省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必再從頭研究幾何學,只需要學一學阿基米德的理論就行了;我們不必去看雲識天氣,只要聽一聽天氣預報就可以了。然而,我們如果總是被權威牽着鼻子走,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一旦失去了權威,我們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所以,只有敢於向權威挑戰,我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權威。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權威,就將會成為權威的奴隸,最終喪失自己的思想。

古今中外歷史上各種新學術、新觀點,常常都是從推翻權威開始的。不敢突破權威的束縛,也就喪失了創新思考的能力。敢於推翻權威,本身就是一種膽識、一種創新。

意大利着名畫家達·芬奇也是一個不迷信權威的人。他的豐富實踐,他的過人智慧、好奇心和獨立精神使他質疑當時流行的許多理論和教條。例如,在進行地理探索的過程中,他在倫巴第山峰現了化石和貝殼。當時和流行觀點認為這些化石和貝殼是《聖經》中的洪水的沉澱物。但是,達·芬奇的論辯是建立在邏輯思考和現實世界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學的基礎上。他一一反駁每一條基於傳統智慧的假說,最後下結論說:“這樣的觀點不應該存在於任何具有深厚邏輯思維的大腦之中。”

研究地理學說時,達·芬奇手拿各種各樣的化石,走遍了倫巴第的山谷,學習解剖時,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類屍體和數不清的動物屍體。同他對化石的研究一樣,他的解剖學研究也是對當時權威論點的直接挑戰。他寫道:“很多人認為他們有理由責備我,因為我的論證同他們的幼稚頭腦所頂禮膜拜的權威觀點相左。但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的觀點是建立在簡單和平常的經驗事實之上,而這些經驗事實才是真正的權威。”

在達·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不迷信權威的人”和“經驗的門徒”。他說過:“對我來說,那些沒有建立在經驗、公理和親自實踐基礎之上的科學理論都是一紙空文,謬誤百出。經驗的起源、手段或者結果都經過了人類的感覺驗證。”

達·芬奇崇尚思維的創新和獨立,他反對一味模仿,敢於挑戰權威,並且進行理性思考,這在任何時代都是無與倫比的。

阻礙一個人展的最大敵人之一就是迷信權威。各行各業都有專家,往往很多人都認為專家的話語和行動肯定是對的,一般的人之所以一般,就因為這些人只會按着專家的話去做,以專家的行動為典範。如果有誰說要超越這些專家,就會有人指責那人狂妄自大。但很多有作為的人,往往就因為“不迷信權威”成就了他。

我們提倡要敢於向權威挑戰,並不是要否定一切權威。我們要尊重權威,但不要迷信權威。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權威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理性的頭腦,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拋開感性 保持理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拋開感性 保持理性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章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